摘要:新课程改革热潮的到来,使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艺术倍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不同,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它更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更能够带动学生全方位的参与阅读学习,进而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收获,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良好的运用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以实现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探究性阅读教学已经走进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与传统的刻板、封闭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阅读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性阅读,给学生更加轻松、更加自由的阅读学习环境,进而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思想和中心。然而,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探究性阅读似乎是换汤不换药,多数是打着探究性阅读的招牌,实际上内在还是传统上的那一套,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勇于改变阅读教学现状,将探究性阅读教学切实落地。如何才能做到呢?我将联系自己的实际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阅读情境,增强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好一切的基础,这种观点相信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普遍都认同的。然而,要使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能够在学生的兴趣下开展探究性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并发展学生对探究性阅读学习的兴趣。其中良好的阅读情境,是调动学生探究阅读兴趣的重要教学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情境的教学作用,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其与情境的有效切入点,在尊重学生内在兴趣的基础上创设阅读情境,为学生提供能够调动他们良好学习情绪的氛围,进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会到阅读的魅力。
例如,在《夜雨寄北》一诗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诗歌的画面美与情感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探究欲望,创设阅读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诗歌出现的意象图画,如“巴山”“夜雨”“秋池”,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充分展开想象,由这些意象构建起的画面是怎样的,让学生根据学生这些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景象,让学生小组探究讨论,动笔写一写、画一画,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在多媒体上展示对应的画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古诗的情感,进而借助丰富多样的情境增强探究兴趣,推动学生的探究进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学习课文《羚羊木雕》时,这种记叙类型的文章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且本文中,所记叙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也比较近,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文章会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尽可能简单、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制作--个简短有趣的动画,通过自己的配音展现课文所记叙的故事。学生首先被动画所吸引,然后具体化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明白课文想要表达的事件,学生将会更有兴趣进行接下来的课文阅读。
二、教授探究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果想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真正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此,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独立自主的个别探究和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阅读文本的技巧,进而能够真正感知、理解、认同和品味文本的真谛。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探究的方式有很多,如文本式探究、应用式探究或迁移式探究,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例如,文本式的探究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首要探究方法,针对《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式阅读,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反映,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从哪几方面描绘了济南的冬天,具体是怎样描写的,从这些景色描写的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文章的美点,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字运用的艺术。同时,针对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阅读,在同一探究主体之下深刻体会写景抒情的技巧,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探究方式中学习阅读方法。
三、设置阅读任务,自主探究阅读
探究性阅读的重点在于探究任务的设置,教师需要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针对“最近发展区”,设置相应的深入探究文章的任务与活动。一部分活动由学生自主阅读进行完成,也可以设置部分内容让学生以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这样由浅及深,学生才会更有挖掘文章的兴趣。合作交流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教师在阅读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为学生及时指路、提点,把握好讲解的分寸,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
例如,阅读课文《看云识天气》,这是一篇记叙性的说明文,作者的语言非常通俗且手法运用得非常丰富,但主要内容却是讲述知识。教师安排的阅读任务可以是让学生对其中作者的讲解进行分类。如何分类呢,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给予指点。比如,可以按照课文的详略进行分类,或是按照云朵的颜色进行分类,再或是按照云的不同现象进行分类等等。阅读任务同样以学生的想法为主,不强加标准答案。
四、加强师生互动,优化探究过程
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种主体之间交叉互动交流的过程。探究性阅读的提出,只不过是着重强调了这一点,有利于对传统阅读教学弊端的改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探究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之通过多向互动与交流的思维运动,碰撞出多种视界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使这些看法互相汇合贯通,实现不断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理解的教学目的。并且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感的体验感知,提高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成效。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母亲的形象与作者想要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借助阅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积极性,在疏通文本结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诠释母爱的,母亲的形象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等等。教师要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实现师生就问题的互动交流。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看法展开式追问,与学生一起探究思考,调动学生对文本情感主旨的情感共鸣,深化阅读认知。
再如,阅读课文《皇帝的新装》,这种故事类型的课文学生阅读起来会比较轻松,重点在于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关注阅读。因此,在阅读进行过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并且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这个人物的性格,以及自己喜欢的原因,要求能够说出课文在描写这个人物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且仔细发现课文中是否有利用环境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等等方面,让学生在沟通中加深阅读的印象。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对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具有非常显著且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更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对文本内容及意义进行探究,进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理解文本内涵,使学生的思想充分获得启迪。
参考文献:
[1] 赖启兴.探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7,(5):46.
[2] 敖奇会.关于构建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2):108-108,109.
[3] 张彬.关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旬
[4] 沈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