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温州北口大桥项目南锚沉井施工为例,介绍在厚软基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大型沉井施工塔机布置方案的优化和决策。
关键字:沉井、软基、塔机布置、优化
1概况
1.1施工简介
北口大桥南锚碇为重力式锚,其基础采用大型沉井结构,沉井顶面高程+4.0m、底标高-63.5m,置于密实卵砾石层。沉井长宽高分别为70m×63m×67.5m,共分四次接高和四次下沉。第一次接高由4节段组成,在高度达到23m后转换成第一次下沉施工,待沉井下沉至-15.5m后转换为第二次接高至38m,然后下沉-33.5m,第三次接高15m后转换下沉至-48.5m,以此类推,沉井施工累计接高67.5m且累计下沉至-63.5m后结束。
沉井首节为8m高的钢壳混凝土结构,钢壳以上均为钢筋砼结构,第2节高6m、第3节高4m、第4节至第11节均高5m,第12节高3.5m,末节高为6m。平面分为30个隔仓,单仓内壁尺寸为10m×10.84m(顺桥向/横桥向),沉井外围井壁厚2m,中间隔墙标准壁厚1.2m,第2节和第3节沉井隔墙及内侧面设置齿坎,以提升封底与井壁间的抗剪能力。

图1 沉井结构示意图
1.2地理环境
该项目地处灵昆岛北口江岸侧,沉井施工区域地基土质由海积淤泥质黏土、夹粉砂、淤泥和卵石等组成,其软基层平均厚度约40m,具有“高压缩性、易扰动性、承载力低”等特性。地下水主要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工程地质条件差,首节钢沉井拼装前需对沉井隔墙附近地基进行砂桩、换填处理,以满足沉井接高施工承载要求。沉井北侧靠近瓯江堤岸,南侧为二道防波堤,东侧设置泥浆池,西侧为水上栈桥施工通道。沉井周边施工区域狭窄,阻碍因素多,为减少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影响施工,沉井周边便道则不考虑混凝土硬化,采用砖渣和预制砼板进行铺设,利于便道灵活调整。如图2所示:

图2 沉井概况
1.3设备布置选择
在地质条件和环境同时影响下,若采用桥门式起重机、固定式起重机、桅杆起重机均难以符合施工要求。首先沉井周边区域狭窄,而且沉井上面施工需同时布置门机、吸泥机等机械,无法布置占地面积大的起重机械;其次沉井尺寸较大,不易采用大型桥门机,其基础处理属于浩大工程,且成本投入巨大;再则沉井北侧约50m范围水域属于浅滩区,每天均会出现潮汐,无法采用大型浮吊船对沉井作业面进行全覆盖施工;臂架类起重机相对比较符合施工要求,其常见有履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及塔式起重机,因场地狭窄,安装塔式起重机更加合理。塔式起重机(简称“塔机”)具有“基础占地面积小、功效高、吊装覆盖面广、通用性好”等特点。
主要涉及吊装的有钢模板、门式起重机、布料机、集料斗及小型挖机等,详细见下表。
最大起重量是10t液压布料机安装,最大的起重力矩是16t门式起重机安装,在顺桥向沉井中心线至边的距离为35m,需塔机在能力范围内至少能满足8t重物吊装。沉井外侧设有降水井、排水沟和环形便道,其中降水井和排水沟占地宽度约5m,如图2(示意图)所示。
为保障施工进度和匹配生产规模,该沉井施工布置四台塔机,用于沉井施工两个工况,其一为沉井接高施工,塔机可正常使用;其二为沉井下沉施工,周边将出现涌土、塌方等现象,需优化塔机布置方案。参照类似项目施工经验和结合该工程施工工况,本文从几种不同的塔机布置方案进行分析。
2 塔机选型及布置方案
2.1塔机选型
若考虑在沉井外侧布置塔机,需错开排水沟和降水井(宽计5m),塔机可在距离沉井边10m处进行布置,最大吊距将增加至50m(对照表2),最大起重力矩为16t门机安拆(45m吊重8t)。根据市场现有塔机资源,可选择QTZ550型塔机(或能力相当其他规格),设备最大起重能力为25t,选择50m起重臂,该工况在45m处能起重10.39t>8t,符合施工要求。四台塔机可分布在沉井每边中心线上,能均匀覆盖沉井吊装区域。若在沉井上面布置塔机,最大起重力矩为35m范围吊重8t,可选择QTZ315型塔机(或能力相当的其他规格),设备最大起重能力为18t,选用45m起重臂,在35m范围可起重9t>8t,符合要求。
由于形成了群塔作业,为避免塔机碰撞,四台塔机安装高度需高低错开,同时控制塔机的整体安装高度,选择平头型塔机较为合适。
2.2塔机布置方案
2.2.1沉井外布置塔机
若在沉井外围布置四台塔机,其最小吊高为37.6m(沉井外露高度22.5m+门机高度9.5m+吊绳及钩头竖向5m+沉井顶面预留钢筋高度0.6m),则需QTZ550塔机最小高度为38m,按高低塔竖向安全距离不小于5m的要求,各塔之间应至少错开两个标准节高度(11m),则其余三台塔机高度分别为49m、60m、71m,该类型塔机所允许的最大独立高度为69m<71m,最高塔机需安装附着才能安全使用。

图3 沉井外侧布置塔机示意图
平头塔机基础结构形式常见的有“固定式、压重式及行走式”三种,其中固定式塔机在沉井周边布置难度较大,需进行基础换填和硬化,或者进行打桩加固。因沉井下沉施工影响面广,其周围将出现大量涌土和塌方,会直接破坏基础(或造成基础桩倾斜)引起塔机倾覆。压重式塔机布置方式与固定式塔机相类似,但压重式塔机基础尺寸相对较大,需对基础应进行夯实、整平,在基础中心范围内铺设碎石,然后铺设路基箱,再安装十字底架和压重块,如图4所示。但压重式塔机布置方式仍然面临同样的风险。

图4 压重式基础示意图
以上两种方案均可在沉井下沉期间提前拆除塔机,待沉井转换为接高施工时,再重新处理地基和安装塔机,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可在沉井下沉和接高工序转换过程,将反复进行地基处理和基础预埋,且这两种基础形式的塔机均需整体拆除和安装,耗时较长,还涉及到构件转运和占地存放问题,施工流程繁琐,不利于施工。
若采用行走式塔机,在沉井接高施工期间可正常使用,在沉井下沉时移开至安全区域停放,中途无需拆除和安装,能有效避免沉井下沉带来的安全风险。因沉井北朝瓯江,南侧为防波堤和水沟,东侧(瓯江下游方向)为泥浆池,均不适合铺设行走轨道,仅有西侧(瓯江上游方向)可布置塔机行走轨道。为保证塔机吊幅半径均匀覆盖沉井,其行走轨道应沿沉井南北两边平行布置。综合考虑成本和地基处理,可布置两道双轨,每条双轨上同时安装两台塔机,如图5所示。轨道边缘与沉井外墙边距为10m,塔机高度和臂长与前两种布置方式一致,仍需高低塔保持安全距离。

图5 行走式塔机布置示意图
此方案具有“战线长、轨道基础处理量大、成本高、交叉作业频繁”等特点,塔机整体高度较高,其中1台已超出最大独立高度,需特别设计行走机构。在沉井下沉期间还需及时拆除轨道,待工序转换为接高施工时,又需重新处理轨道基础,加上轨道较长,会阻断主栈桥施工便道,需特别设置轨道专线或错峰施工,地基处理工程量大,组织难度大。
2.2.2沉井上布置塔机
若将四台塔机布置在沉井上面,无需考虑沉井本身高度影响,QTZ315塔机最小高度满足15.1m吊高即可(门机高度9.5m+吊绳及钩头竖向尺寸5m+预留钢筋高度0.6m),四台相互错开三个标准节高度(9m),则塔机独立高度分别为16m、25m、34m和43m,均小于最大独立高度61m。为避免因不均匀载荷影响沉井姿态,结合塔机使用覆盖范围,将塔机分别安装在沉井的四个角上。如图6所示:

图6 沉井上面布置塔机
因沉井首节为钢结构,可选择在沉井第2节接高施工开始预埋基础节。为确保塔机施工安全,基础节下面采用型钢进行固定和支撑,并与沉井钢筋进行有效连接,再浇筑C35混凝土形成整体,应注意控制好基础节垂直度。在沉井每次接高时,塔机同时进行顶升加节,其下面的标准节将直接埋在钢筋混凝土中,作为永久性结构。
此方案塔机整体安装高度较低,设备布置相对集中,设备规格减小,起重臂缩短,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受沉井下沉姿态影响较大,需实时监控和安全管控。
3方案对比分析
15缺点 安装高度较高,稳定性差、其中1台需安装附着、安全风险高、塔机选型偏大、地基处理频繁、成本高、安拆时间较长、需设专场堆放构件,对施工影响较大 安装高度较高,稳定性差、其中1台需安装附着、安全风险高、塔机选型偏大、地基处理频繁、需特制压重基础、成本高、安拆时间较长、需设专场堆放构件,对施工影响较大 安装高度较高,稳定性差,其中1台超过独立高度需特制行走基础,塔机选型偏大、轨道基础工程量大、占地面积大、交叉作业频繁、成本高、组织难度大,对施工影响较大 受沉井姿态影响大,需对沉井姿态实时监控,控制下沉姿态,面对突沉风险需提前拆除臂架和部分标准节
以上四种方案均需要其他起重设备辅助施工,其中方案1~3塔机安装高度较高,受沉井周边地基沉降影响,需频繁处理地基,且间隔时间长,对沉井施工进度有较大影响,加上设备成本相对较高,安全风险较大。方案4相比其他三种方案更具优势,设备选型相对减小,安装高度适中,标准节直接埋入沉井钢筋砼结构中,整体稳定性较好,且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北口大桥南锚沉井施工最终选择该方案。
4实际施工情况
实际施工过程中,需持续监控沉井姿态和地质变化情况,合理安排取土量和降水量,以控制沉井表面高度差,从而保障塔机的垂直度。在塔机上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定期观测塔机垂直度,随时掌握设备姿态。另外配备履带起重机辅助施工,可在沉井有突沉风险时及时拆除塔机臂架,以减少塔身弯矩载荷。
经施工实践证明,沉井下沉施工会经常引起周边涌土,其周边最大影响范围约50米,在这种厚软基层地质条件下,在沉井周边布置塔机的安全风险较大,选择在沉井上布置方案是可行的。
图7 沉井塔机施工现场(终沉到位)
5、结语
本文所述内容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沉井施工塔机布置方案应持续总结和完善,以促进工程项目建设。
6、参考文献
[1]《塔式起重机》GB/T 5031-2008
[2]《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2006
[3]《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标准》JGJT 187-2019
[4]《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5]《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南锚沉井接高及下沉施工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