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患儿90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添加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措施。最终比较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以及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儿对遗嘱的依从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使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不仅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也提升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非语言性;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在儿科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能有效表达自身疾病状况和要求的病人,大多数儿童面对医生时还产生恐惧、焦虑和抵抗等情绪[1]。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非言语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非语言交流是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动作和眼神表达情感、观点、意图、兴趣和目标的一种方式。在儿科护理中,针对儿科患者的具体特点,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是必要的,可以提高护理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患儿90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6±3.2)岁,该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4±3.1)岁,该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添加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措施。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住院后对患者进行检查,通过语言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非言语交流,具体操作如下:(1)身体动作:护士应理性、恰当地通过身体姿势传达出健康和积极的信息,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更应该注意自身行为,要担负起责任,并冷静处理事情。否则,可能会对患儿和家长造成负面影响,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2)面部表情:护理人员要有亲切、自然的面部表情,护理人员可以在护理过程中保持微笑,使患者感到舒适,有利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3)眼神交流:护理人员会用眼神向孩子表达同情和支持,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维护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相对友好的眼神可以改善患儿的精神状态。(4)触摸:温柔抚摸患儿时,孩子的情绪得到稳定,安全性提高,免疫力提高,并且适当的腹部触碰有利于消化。[3]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以及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其中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校验数据对比, 若差异明显(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2.
.png)
3.讨论
非言语护理的概念是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非言语交流,构建相对和谐的护理关系,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4] 非语言交流是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动作和眼神表达情感、观点、意图、兴趣和目标的一种方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使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不仅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也提升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4.参考文献
[1]李良.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 6(25):115-116.
[2]卢丹艳, 邓晓燕.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1).
[3]吴群.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健康大视野, 2018, 000(009):173.
[4]邹雪凤.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005(02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