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50例在2018年1月到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列入对照组,采用循证的患者列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显著,能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前言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严重类型【1】。该疾病出现最多的并发症便是心律失常,通常在发病1-2天内会出现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手术及溶栓治疗,但该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心理和机体承受能力较差,致使该疾病易出现反复现象,因而就需要在患者治疗过程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措施虽能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但鉴于该疾病较为严重,需要给予患者更为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才能更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2]。而循证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得出的一套护理方案,对患者预后有改善作用,因此,本文就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50例在2018年1月到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本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对照组有男患者16例,女患者9例,年龄范围为52-79岁,平均年龄(66.24±5.21)岁,梗死部位:5例前壁、6例下壁、8例后壁,6例其他;观察组有男患者14例,女患者11例,年龄范围为50-80岁,平均年龄(65.41±5.97)岁,梗死部位:6例前壁、5例下壁、9例后壁,5例其他。对照组与观察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协助活动、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并发症护理、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吸氧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具体如下:①循证小组: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组长应由一名高年资护士担任,成员应由2名及以上护理人员组成,组员要求工作时间超过3年且临床经验多于1年。组长协同组员制定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方案,方案包含护理方式、行为准则、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等。组长负责督促组员执行护理方案。②问题提出:组织小组成员查阅并整理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文献,提出护理问题、影响预后改善因素等,并进行讨论、分析。确定护理方案,包含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提升护理质量、康复锻炼、饮食指导等。③循证支持收集:根据提出的问题,再次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与护理质量、饮食指导、康复锻炼、健康宣教等相关文献查找,并总结出与当前情况相符合的护理方法。④循证导入: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导入总结得出的护理方式,即循证护理。⑤多维护理评价: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即“管理人员-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多维度评价体系。⑥危险评估:采用相关评估工具评估护理过程的变量、危险、用药等因素,正确判断预后情况,完善护理措施,评估工具可采用TIMI危险评分表等。⑦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深入病房,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其心理状况,对焦虑、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认真倾听患者心声,让其诉说心中不快,从而缓解其不良情绪。⑧康复锻炼:患者症状好转后,协助患者制定康复锻炼计划表,患者锻炼时护理人员要在一旁指导,一方面纠正患者错误,一方面预防患者出现意外。若患者出现胸闷、心力衰竭等,则应立即停止锻炼,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告知责任护士和主治医师。⑨饮食指导:结合患者饮食习惯来定制个性化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低盐食物为主,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比较后发现,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png)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发生异常导致心肌坏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心肌梗死发病后1-2天内通常伴有心律失常并发症,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4]。常规护理通过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协助活动、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并发症护理、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吸氧护理等,虽能一定程度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但无法较好地解决易复发问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这是因为循证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通过提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查找相关文献,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等,使循证护理形成一套具有动态性、系统性、持续性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最佳护理干预[5]。通过对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易影响预后的因素,同时查阅针对该因素的护理手段,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心理干预、康复指导等,能极大程度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
综上,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显著,能缩短卧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护理学第六版P211
[2]陈舒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10(中旬):37-39.
[3]王娜.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2):229.
[4]黄婷,颜羽,刘欣欣,等.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4):160-161.
[5]余晓凤,虞春兰.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