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7期   作者:孟雷雷
[导读] 探讨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7年07月~2020年04月收治的78例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39例):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方式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干预;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护理方式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干预;就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率、不同时间段小腿周径以及大腿周径展开对比。结果:护理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率(7.69%)低于对照组(41.03%)明显(P<0.05);护理前,护理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护理组小腿周径、大腿周径均低于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方式的充分运用,可使得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充分减少,并同时将小腿周径以及大腿周径显著降低,最终实现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有效预后。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老年长期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小腿周径;大腿周径
  
        临床对于骨科大手术以及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而言,往往需要长期卧床静养,因为手术麻醉、制动、术后石膏以及卧床等系列因素综合影响,使患者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较为显著,需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措施采用,以使得老年长期卧床患者预后状态显著提升[1-2]。本次研究将针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探析早期护理干预方式运用可行性,以实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07月~2020年04月收治的78例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39例):女18例,男21例;年龄区间为62岁~85岁,平均为(69.49±4.35)岁;对照组(39例):女17例,男22例;年龄区间为63岁~89岁,平均为(69.43±4.32)岁;纳入标准:①患者预计卧床时间均不小于1个月;②无精神、交流、认知以及沟通障碍现象;排除标准:①存在听力障碍;②患有恶性肿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就两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干预,主要就患者体征密切监测、病历认真记录以及护理遵医嘱完成等;护理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方式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干预,具体为:合理完成护理方案制定,首先就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系列表现护理人员进行详细了解,通过对患者社会关系、年龄、家庭关系、职业与病情发展状态等加以了解后,对应完成护理方案制定,以使护理质量获得显著性提升;将患者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力度充分加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对患者与家属进行讲解,并且对于疾病危害确保能够充分认识,对于自身疾病要求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可以做到勇敢面对;于生活指导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就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可能性进行评估,针对高危人群护理需要重点加强,将膳食纤维摄入量合理增加,于物理治疗以及体位指导方面合理准备软枕将患者患肢抬高,对血液回流做出保证;控制体位更换频率为1次/h,以对局部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充分避免。利用温水(45℃)积极做好每日浴足工作,控制10min时间,并且以2次/d频率合理展开下肢按摩操作,时间为20~30min/次,就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以及医用减压弹力袜使用对患者进行指导,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充分预防。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率、不同时间段小腿周径以及大腿周径。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护理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处理,计数资料(下肢深静脉血栓率)行X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不同时间段小腿周径以及大腿周径)行t检验,以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率对比
护理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率(7.69%)低于对照组(41.03%)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率临床对比 [n(%)]

2.2 不同时间段小腿周径以及大腿周径对比
护理前,护理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小腿周径、大腿周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护理组小腿周径、大腿周径均低于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不同时间段小腿周径以及大腿周径临床对比 (cm,)

3、讨论
        临床针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在护理期间,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充分运用,获得护理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将多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充分整合,使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获得改善,从而对血液循环进行促进,对下肢足够血流灌注量做出保证,最终获得显著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3-5]。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方式的充分运用,可使得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充分减少,并同时将小腿周径以及大腿周径显著降低,最终实现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有效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小芳.预见性护理在老年卧床压疮患者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0):165+167.
[2]郭芳平.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疮护理中应用Braden压疮评分表的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9):1311-1312.
[3]庞玲玲.人性化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进程和护理满意度影响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6):170.
[4]闫晓旭,宋君丽.临床护理路径对长期卧床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02):267-268+271.
[5]吕小新,钟智荣.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0,33(03):178-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