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调查研究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样本收集自2018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并参照随机数原则将样本解析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实验小组,每个实验小组各34例再障患儿。对照组(n=34)再障患儿参照通用常规护理方法施行常规性性恢复护理,观察组(n=34)再障患儿在对照组的上述通用常规护理基础措施之上额外应用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再障患儿在采用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干预和未干预情况下的负性心理、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本研究数据显示护理后两组患儿抑郁、焦虑、压力评分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患儿施行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后抑郁、焦虑、压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11%,高于对照组的79.41% (P<0.05);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定的生活质量评分汇总,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差异皆具有统计学重要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通用常规护理,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采用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负性心理、极大提升再障患儿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整体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负性心理;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plastic anemia. Methods The sample of 68 patients with 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April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ample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observation sample of 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 patients was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n=34) and reference group (n=34). The 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 patients in reference group (n=34) were implemented with commo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n=34) were given the extra psychological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on the basis of above routing nursing in the reference group. Compare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degre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QOF) of the 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 patients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ata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i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fter nursing care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care, and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5.12%,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s 75.60% (P<0.05), the quality of life (QOF) measured by the SF-36 scale is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Conclusions Giving psychological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to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aplastic anemia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tient’s negative psychological, grea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on nursing and nursing staff, and overal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tients' daily life.
【Key words】chronic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 psychological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negative psychology; patient's compliance; quality of life;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 以造血干细胞损伤,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1,2]。按起病急缓及临床表现可分为重型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引起疲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下降、头晕等症状, 造成身体诸多功能不甚理想。目前针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主要治疗手段措施为免疫抑制治疗[3]。但是,由于再障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诊治难度和差异大,治疗周期长,导致患儿的配合依从度低进而影响治疗效果[4]。心理护理临床路径通过制定设立和实施针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标准化心理护理规范,可以避免相同疾病因治疗护理途径差异导致不同医护个人间出现差异化的治疗护理方案,避免了再障患儿的诊治随意性和护理差异化,提高诊治准确性和预后评估性。因此,在治疗期间应用有效的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以自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本院治疗的6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应用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对慢性再障患儿负性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本医院治疗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68例,患儿年龄6~14岁,平均年龄5.37±1.12岁,其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33例。将样本以入院先后顺序标号并参照随机数原则解析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实验小组,其中每个小组包含34例慢性再障确诊患儿,两组患儿基本资料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血液检查等确诊为再障患儿[6]。患儿满足参与研究所要求的配合行为,且确保本次研究的对象家属均已知晓研究内容和签署知情书。排除研究标准:合并肝、肾、心等重要器官病变的患儿;因精神异常或疾病导致无法正确配合临床研究的患儿;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儿。
1.2方法
1.2.1研究过程
对照组严格执行针对再障患儿的通用常规护理措施,并做好针对患儿生命体征、用药指导、恢复状况的跟踪观察和记录检查工作,护理过程中严格遵照相应护理规范进行护理和操作。(1)生命体征观察:定期对患儿进行巡视并在巡视过程中检查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询问患儿需求。(2)用药指导:依据患儿的治疗效果给予患儿定期查看和用药指导。(3)恢复状况跟踪:对患儿和病房进行日常的巡视检查,了解患儿的恢复状态并根据患儿需求给予患儿所需帮助。
观察组对象额外采用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自再障患儿入院直至出院当日,由责任护士根据临床路径思维为其制订系统全面的全程心理护理。具体如下:(1) 组成心理护理路径管理组。建立由1名主任医师牵头、1名护士长带领及4名中级职称及中级以上的护士参与的管理小组,根据临床经验分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组内讨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措施及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表[7]。(2)入院期间心理护理。亲切接待再障患儿及家属使其熟悉病房环境设施、科室职能,消除再障患儿进入医院的局促不安感;向患儿及家属积极主动介绍向主治医师和护理团队信息,与患儿及家属建立起良好有效的沟通路径,进而全面评估患儿的心理特点,为施行针对性心理护理提供支撑[8]。(3)治疗前心理护理。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机制、影响因素、药物机理、干预措施和预后,让患儿及家属正确认识患儿所患病症以及心理护理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意义,让患儿及家属更好的理解和配合治疗。(4)治疗期间心理护理。每日嘱咐和监督再障患儿遵照医嘱用药和完成再障相关诊断检查,每天定时询问记录患儿日常康复进展和用药感受;在心理上,及时排解疏导再障患儿及家属的负性情绪和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9,10]。同时,指导患儿及家属学习常用的行为控制技巧进行康复训练,每天1次,如催眠放松、音乐疗法、意向控制;在行为上,向患儿及家属展示积极的行为,帮助患儿及家属以充足思想准备和良好乐观心态面对长周期的治疗,提高治疗生活质量。(5)出院前心理护理。叮嘱患儿及家属出院注意事项,进行为期1天的支持治疗教育,指导患儿合理避免接触各类危险因素、避免出血。
1.2.2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病患一般资料登记表
记录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个人资料如下:家长从事行业、家长及患儿教育程度、既往病史、病理诊断、治疗方式,用于心理护理临床路径的护理准备。
2)负性心理评估
采用张芳等[11]修订汉化后的抑郁-焦虑-压力简易量表对再障患儿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估,该量表共21个条目,分抑郁、焦虑、压力3个维度、每个条目7条。患儿在家长指导下自评“不符合”、“有时符合”、“常常符合”、“总是符合”分别评分为0~3分,维度得分为7个条目得分之和乘以2,总分范围为0~42,得分越高表示程度越严重。各维度的严重级别如表1所示。该量表的信度为0.911,效度为0.774。
3)护理满意度调查
采用医院自制再障患儿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评测,评测结果划分为:和谐、良好、一般三种[12]。和谐,护理人员和蔼亲切、病例知识专业、积极热情护理患儿;良好,护理人员态度良好、疾病知识详尽讲解、快速满足患儿及家属需求;一般,护理人员态度一般,疾病知识讲解一般,出现问题应答速度一般。护理满意度的计算方法为:护理满意度=(和谐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4)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在以下4个维度测定再障患儿生活质量[13,14]:包含再障患儿生命体征、一般健康状况、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得分越高,患儿生活质量越高。
1.2.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样本数据采用SPSS软件的20.0版本进行分析比对。采用(n)和(%)对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进行描述,χ2检验;采用和t值对研究中的计量资料进行描述;若P<0.05,代表研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患儿负性心理对比
统计数据显示,施行护理前两组患儿的负性情绪各维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一致性(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抑郁、焦虑、压力评分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患儿施行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后抑郁、焦虑、压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数据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见表2:
.png)
3 讨论
3.1心理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患儿负性情绪的影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因病毒感染、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血液疾病,多伴有感染、出血病症[15]。因再障疾病的病因复杂和多样、易反复性发作、治疗疗程长,导致再障患儿及家属处于较大心理精神压力之下,严重影响了再障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16]。加上部分患儿及患儿家属缺乏对患儿疾病的合理客观认知,导致患儿忧虑放大、过度精神紧张,引发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导致治疗配合依从性低、治疗效果不理性。因此,在治疗期对患儿施以合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护理临床路径通过将心理护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治疗期间提供全流程心理辅助,从而有效降低患儿负性心理、促进治疗康复、缩短治疗时间。通过制定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表,让不同病症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全程享受到专业的心理护理指导,极大的缓解患儿及家属因对疾病认识不足或面对长周期治疗准备不充分而引发的负性心理。本次研究亦显示,观察组患儿抑郁、焦虑、压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表明采用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缓解改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
3.2心理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患儿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
同时,由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易反复、治疗周期和难度大,导致患儿及家属对治疗缺乏信心;部分再障患儿家长甚至因惧怕治疗再障的激素类药物的可能副作用影响,对治疗护理抗拒抵触,影响治疗效果[17]。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心理疗法从患儿入院开始到出院阶段,通过全周期的计划性心理护理方案,在认知、行为、心理等多角度引导患儿及家属对患儿疾病的理性认识、增强患儿及家属专业知识认知,进而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易反复发作,不仅给患儿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故患儿在治疗期间和出院后需严格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心理疗法通过对患儿及家属积极进行支持治疗教育、强化患儿及家属对患儿疾病的理性认识、指导患儿及家属积极采取包括预防感染、避免出血、纠正贫血等延后治疗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而整体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采用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及家属的负性心理程度、极大地提升患儿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进而整体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和状态。
参考文献
[1]陈默.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5):21-23.
[2]李蓓.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感染预防和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2):315+317.
[3]梁晓晴,林小峯,林璐,罗火珍.综合护理干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1):21-23..
[4]卫碧娟,蔡带娣,唐琦.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3):116-118.
[5]王璐.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5):109-110.
[6]刘淑萍.团队式授权教育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5):1983-1986.
[7]谢珊,祁丹红,黄珊.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02):113-114.
[8]易小娟.护理干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防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7):4-5.
[9]孙桂彬.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1):127.
[10]崔振珠,冯妍妍,张带带,宋美娟.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123-2126.
[11]张芳,刘正奎,马珠江,等.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精简版在震后青少年应激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1):82-5.
[12]高德杰,朱叶勤,张言荣.综合护理干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1):27-28.
[13]鲍莉莉,沈奕新,殷丹,过云琳.团队式授权教育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自我效能、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0):26-29.
[14]张倩,姚景鹏.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社会支持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24):2901-2903.
[15]徐琳洁,谢珺.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循证护理,2018,4(09):812-814.
[16]单耀娟,陈玉华,陆云花.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2004(01):72-73.
[17]赵媛,汤珺,廖剑英,颜云.年轻女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8例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21):215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