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技术在肝外胆道结石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9期   作者:许辉,邓昌林,李肖珂,曾小聪
[导读]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肝外胆道结石患者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肝外胆道结石患者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共36例,均为肝外胆道结石患者,18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者为常规组,另18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者为研究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手术病例。对比分析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研究组明显短于常规组;在术中出血量上,研究组明显少于常规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技术在肝外胆道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平均住院日,加快患者的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外胆道结石;手术效果;并发症;腹腔镜;临床价值

        肝外胆道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结石常引起肝外胆道梗阻,出现急性梗阻性胆管炎[1]。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黄疸、高热以及休克及神经症状等。如果未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还会导致细菌和毒素进一步扩散,引起全身感染中毒[2]。传统的开腹手术可以有效取出结石,术后进行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术后并发症多,且恢复时间慢。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肝外胆道结石手术中应用逐渐推广,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3]。本研究主要探讨腔镜技术在肝外胆道结石患者中手术效果及临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36例研究对象,均为肝外胆道结石患者,18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者为常规组,另18例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者为研究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手术病例。常规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7.23±5.12)岁。研究组患者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7.36±5.30)岁。比较年龄和性别,差异无明显异常(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长约12cm左右,然后逐层进腹,仔细探查肝外胆道结石分布情况,常规切除胆囊后,将胆总管中段前壁纵向切开,取尽结石,术中经胆道镜检查确认无结石后,留置T管以及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术后进行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
        研究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采用四孔法,在剑突下作为主操作孔,可以适当靠右侧,尽量让trocar的位置与拟切开胆总管处保持垂直。首先在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然后切开胆总管表面腹膜,电凝钩切开胆总管中段前壁约1.2cm,尽量吸净胆汁,用取石钳、取石网蓝取尽肝外胆道结石,胆道镜检查无结石残留后,经胆总管切口放置“T”管,间断缝合胆总管切口,注水试验无渗漏后经右肋缘下戳口将“T”管引出并固定,温氏孔放置腹腔引流管经右上腹穿刺孔引出并固定,术毕,术后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统计患者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比较。
        (2)并发症:主要包括腹腔感染、胆漏以及出血,统计并发症例数,计算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20.0展开整理分析,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差异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在术中出血量上,研究组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外胆道结石一般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传统的开腹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是对患者的创伤大,并发症多,而且住院时间长,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传统手术方式的使用在逐渐减少[4]。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并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在临床上已成为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对肝外胆道结石患者,如何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采用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显示,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在术中出血量上,研究组明显少于常规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表明采用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采用腔镜技术,患者手术切口小,创伤少;联合胆道镜可以对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性状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判断,达到方便、准确、有效取尽结石,术中出血量少,对周围组织操作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5];术后发生肠梗阻机会少。但在术中应注意以下细节:主操作孔的选择要尽量偏右侧一些,这样可方便胆道镜使用、胆总管的缝合和取石;胆道镜取石时,可随时变换体位,便于胆道镜操作、避免小结石嵌顿;术前行彩超检查大致了解结石分布部位、大小、数量;术中注意掌握胆总管切口的大小,避免切口过小以及动作粗暴导致结石被夹碎难取出[6];切开胆总管时,尽量吸净胆汁,避免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在缝合胆管之后喷涂生物蛋白胶可以减少胆汁渗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腔镜技术在肝外胆道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平均住院日,加快患者的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蕾,刘志刚,胡郁之,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6,24(4):285-287.
[2]屈顺喜,孟晓东,付庆江,等.腹腔镜在肝外胆道结石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4):116-121.
[3]黄伟,李大勇,姚远,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J].肝胆外科杂志,2019,27(2):131-134.
[4]严林,侯静申,修风民,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肝外胆管结石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7,24(8):1011-1013.
[5]李松举.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114-115.
[6]刘文瑛,朱玉珍,刘星星.3D腹腔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中的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8,30(5):4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