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期   作者:伍巧文
[导读] 为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应用“半成品加工”策略。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应用“半成品加工”策略。从分析问题、思考对策,联系实际、应用策略以及规范应用、优化课堂三个方面来分析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半成品加工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应用 
    “半成品加工”策略是从工业半成品加工引申而来的词汇,“半成品”顾名思义就是完成到一半的作品,相当于是对教学成品的一种技术“留白”,“留白”是针对本课教学目标和技术点进行科学设计的,学生填补这些“留白”的过程就是再加工的过程,在半成品的创作和完善中开展教学。合理的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来营造情景,把应用软件及工具的学习融合在具体的任务中,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分析问题、思考对策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一般学校只在中高年级开设信息课,每周一节,课时量很少,不能在时间上保证教学的延续和扩展,只能在一节课里追求教学效率。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等参差不齐,对于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也不同。鉴于学生们主课的课业负担、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让他们在家进行操作练习也是不现实的。时间长久间隔,缺乏练习巩固,容易遗忘学过的内容,这是目前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共性问题。在一节课时间里,既要所有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又要整合运用以前学过的技术,完成多步骤的操作练习,我觉得有点难度,特别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何保证所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整体性学习掌握新技术,并得以巩固提高,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随着理念的更新,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相互交流中学会合作的学习模式。“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很难兼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往往一个任务下去,有的学生能快速自主地完成,而部分学生却对着任务束手无策,此时“半成品加工”策略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它能促使“任务驱动”顺利进行。为学生提供一个待完成的教学作品,将本课的知识点和技术点进行留白,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解决任务,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二、联系实际、应用策略
杜威认为儿童的学习应当是兴趣盎然的活动过程,是情景化的体验,要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在三上画图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画一些无关联的图形肯定不行,得让画面有内容、有意义。我一般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把图形(角色)放在场景中去画,二是把相关联的图形画在同一个画面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脑,用鼠标画画的“技术水平”还很低,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完成一幅带场景的画。这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半成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任务、学习新知。在四上WORD文档学习以及五年级下册关于幻灯片的操作中,由于各课时之间内容的连续性,每一课都在上一课完成的作品上来继续新技术的学习。

但在课堂上,总有学生不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时,如果上新的内容,一定要让这部分同学补学旧知识后再来学习新知,其结果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我们目前学习的软件往往是需要什么技术就用什么技术,技术不具有系统性,是零散且跳跃的,为了避开上一节课的影响,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融合上一节课技术点的“半成品”素材。
例如在学习三上《复制与变换》,如果只是要学生画出一个图形,通过复制、粘贴、翻转与旋转变出很多,最后形成的作品可能只是很多图形堆在一起,画面没有意义。这里我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打造心目中的耕读乐园。为学生提供一幅半成品(如右图1),在上面学生可以利用复制、粘贴、翻转、旋转变出很多种子,经过合理摆放、组合,可以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此练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技能、巩固知识,更能体验画面的和谐美,从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三、规范应用、优化课堂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通过“半成品加工”策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半成品加工”教学法适用于对信息需求的过程和方法开展教学,同时调整不同学生的教学进度,但是却不能成为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实践能力仍需要通过真实的作品制作过程来体现。在设计“半成品”时,教师要清楚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本章节知识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盲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经常使用“半成品加工”教学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觉得前面的知识没学好无关紧要,自己可以选择在某一节课不认真听,在后一节课再学补上,从而使学生失去最佳的掌握知识要点的时机。策略的应用要以学生实际掌握能力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
“半成品”素材的设计不需要刻意而为,好的“半成品”最好从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中寻找素材,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这种素材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使学生备感亲切,从而自然投入到学习之中。对完成“半成品”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技能点的落实,也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感。教师提供的“半成品”只是为学生运用技术提供了一个“虚壳”,没有考虑由“半成品”到“成品”后的整体设计。在给学生加工“半成品”的任务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你想要一个怎样的整体效果”,然后再去操作实践。这样可使学生在运用操作技能的过程中保持明确的目的性,不会盲目地为了技术而技术。
“半成品加工”策略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只是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后,作为教师更应注意半成品内容本身的丰富性、真实性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亲身体验,我进一步明白了“半成品加工”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也是侧重于学生预设的一种问题情景。在这个策略的支撑下,“任务驱动”能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爱胜.半成品加工:让技术与素养有机融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15-16.
2、王爱胜.“半成品加工”策略“加工”啥?——在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中开展教与学[J].中国教育报.2005,6-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