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的教学公正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王小莉
[导读] 随班就读是我国开展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使其与正常儿童共同接受教育。
        摘要:随班就读是我国开展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使其与正常儿童共同接受教育。当前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大多都聚焦于宏观层面,对随班儿童的受教育现状也鲜少有微观层面的分析。因此,本文在深刻理解小学教师教学公正的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小学教师公正的课堂行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学教师课堂公正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随班就读;小学教师;教学公正
        对教学过程中公正问题的进一步关注,有助于促使小学教师树立多元化和社会公正的理念,认同特殊学生的闪光点和差异性,消除对特殊学生的歧视与不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特殊学生,增强小学教师对特殊学生、课堂和学校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最终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随班就读小学教师教学公正的行为表现
        (一)分配型的教学公正
        座位分配、课堂提问和评价管理等均是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为特殊儿童分配的重要资源,教学资源的分配是教学公正的重要体现。分配取向的公正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分配要保证学生受益,教师应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赋其所需”才能实现公正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是评价和分析教师教学公正性的重要指标,在资源分配方面,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尽自己所能为特殊儿童营造一个相对公正的课堂环境,但分配的成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结果。
        (二)关怀型的教学公正
        教师的教学公正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支持、情感与态度两个维度。教师的情感关怀是教学公正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随班就读教师,不仅应为特殊儿童提供物理性的教学环境,还应从关怀的视角来接纳特殊儿童。关怀伦理理论以“学会关怀”为主题,从伦理学延伸到教与学,并逐渐延伸到特殊教育学的领域,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得到重视。
        (三)知识型的教学公正
        开展随班就读的宗旨,是帮助特殊儿童适应正常的课堂教学,进而适应社会。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为特殊儿童的成长提供进行学习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提供适切的知识,是教学公正的关键指标。在课堂观察中,由于特殊儿童的特质以及随班就读开展的程度,注重“知识型”教学公正行为的教师较少,很少有教师重视特殊儿童在课堂中获得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以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为出发点。


        二、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的教学公正的对策
        (一)树立公正的教学观
        教师应将公正教育理论置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审视与构建,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并反思“公正”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和缺失,在实践中将公正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建立起内在关联,如此方能让公正的理念充分体现在教学行为的实践之中;另一方面,教师应以合理的期许与价值导向开展教学,随班就读的教师应该树立起全纳教育的理念,转变以传统的教育观看待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学现状,教师需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调整,具备教育民主化的理念和知识,以公正的教学观和教学技能来保障学生的学习和教育需要,为我们实现民主、平等及人文精神价值追求贡献力量。
        (二)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本质
        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本质,是揭开“无知之幕”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公正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罗尔斯所提出的“无知之幕”掩盖了学生需求的个体差异,阻碍了教师教学公正的实现。
        在随班就读这一特殊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打开“无知之幕”,对特殊儿童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差异加以了解和把握,给予特殊儿童以“适合”、“公正”的教学。教师应摒弃对特殊儿童的刻板印象,认识到特殊儿童也拥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掌握有关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的学习风格、相应的教学技巧等。例如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班冯XX是一名因脑瘫而导致肢体残疾的学生(左脚瘸),虽手脚协调能力差,写字慢,但是智力不差,尤其是在语文科目上,她记忆力超好,能够快速而准确的记忆和背诵相关的文学知识,做事认真,尽职,这是全班同学公认的。她非常喜欢读课外书,写作方面也不错,成绩属于中上,但是因为肢体缺陷她时常感到自卑。我在教学和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她在作文方面的特长优点,成绩也提升了,让同学们和她自己能够正确认识到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足。现在她懂得了如何做一个阳光的女孩。
        (三)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实现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公正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针对课堂中随班就读儿童的具体情况,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为课堂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提供分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在照顾特殊儿童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大班集体教学,有计划的对教学的节奏、课程的进度进行系统的调整来适应特殊儿童的需要;在教学目标上,适当降低某些特殊儿童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灵活使用多种考试方式,使用弹性的标准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在教材上,使用改编的教学材料(如简化课本、大字体的阅读材料)等对普通教学材料进行补充。例如,笔者曾经教过一个重度智残的男孩,记性力特差,平时考试若有选择题、判断题,运气好蒙对题,可多得几分,否则就是零分。笔者通过分层次教学,剖析该学生的特点,通过不断的训练,同时请班上的小干部帮助他,最后考试他也能够从几分提升到十几分。虽说进步不大,但对于他而言已经是质的飞跃。
        总之,随班就读在我国中小学的逐步开展,使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特殊儿童的受教育公平问题,但是仅仅通过制度和政策只能为“随班就读”提供硬性保障。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微观教学实际,探讨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实际教学表现,呈现当前随班就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公正问题,希望能为特殊儿童的受教育公平、教师的教学公正及随班就读的更有效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天杨.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教育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2020(05):106+108.
[2]胡智锋,樊小敏. 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2020(02):1-7.
[3]杨慧,孙玉梅. 苏格兰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及其启示[J]. 现代特殊教育,2018(14):47-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