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王和平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王和平
[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筑种类和规模不断增加。
        云南建投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租赁中心
        摘要:随着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筑种类和规模不断增加。其中,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特殊性较强,因此必须给予其项目管理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很好的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装配式建筑出现的时间较短,因此管理模式难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对其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鉴于此,文章首先研究了目前装配式建筑管理存在的不足,然后探讨了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引言
        相对于传统建筑体系,装配式建筑将部分或全部构件通过生产线在工厂组织规模化制造,施工现场对其仅进行组装和拼接,施工周期短,现场湿作业少,劳动强度和作业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代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进入起步阶段,继续沿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已不能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要。
        1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装配式建筑还只是将部分建筑部件由现场移入工厂进行加工制造,部件类型主要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建筑构件等,装配率越高的建筑,其部件的数量和造价所占比例越大,对项目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等主要目标的实现也会产生更大影响。装配式建筑全面普及尚需时日,部件生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还待发展,各企业的信誉、技术质量、研发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构件的标准化程度还较低,部件生产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现象较为普遍,使得生产企业相关信息缺失,部件价格市场信息严重失真,已对项目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形成潜在重大风险。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控制重心在施工现场,而装配式建筑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已转入工厂流水线组织生产,管理范围的扩大对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件原材料和生产质量的好坏,制造进度与现场施工进展是否匹配,构件出厂运输与现场吊装能力的协调,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项目管理工作失去有效控制。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参建方数量更多,各方需要协调沟通的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协同共享的数据量很多,继续采用传统的点对点方式进行项目管理,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生产模式下信息量巨大、动态变化快的要求。装配式建筑往往会在部件生产车间和项目施工现场同时组织生产,任何对构件的设计变更和施工进度的修改需要同步进行调整,传统项目管理方式很难做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2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2.1加强对管理条目的分析
        应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持续改善其管理效果。首先,分析管理条目,不断明确所需要管理的内容,借此开展很好的管理。建议在其中引入拓扑学方法,不断地拆分和罗列管理内容,然后再引入权重系数方法,明确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此为基础组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划分,直到把所有的管理条目不断划分。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和常规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存在一定的不同,常规的诸如混凝土的质量管理等不需要予以过多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管理重点,引入专家反馈法,向设计、监理、现场管理人员等提供管理的内容,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以此为基础,强化各个管理项目的内容,优化管理措施,强化检查力度,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2.2开发信息管理技术,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实现信息化发展,技术的开发尤为重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是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法宝。国外知名企业构建了基础数据库和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来实现其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研发上,美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美国著名的Autodesk公司致力于开发基于IFC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BLM的信息化操作软件。英国在该方面开发的BIW是基于网络的供应链集成通信平台,用户在使用该平台时可以按需要来使用,从而提高了信息利用的效率和准确性。日本企业研究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CALS/EC用于提高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相关信息标准和行业规则,实现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德国RIB集团早在1961年开始研发建筑信息化平台,其软件平台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在德国广泛应用。
        2.3拓展项目监管范围,统筹车间现场管理
        装配式建筑一般在部件制造车间和项目施工现场同时组织生产,对项目管理实施的效果都很重要,应将二者纳入项目管理范围内进行统一监管。部件生产的管理重点应包括结构部件和建筑构件所使用原材料的质量检验、生产设备的加工能力和制造精度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生产计划的响应速度及成品储存运输和保护措施的完善,这些环节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最终管理成效,应安排专门项目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确保部件生产有序可控进行。项目施工现场以结构和建筑部件的吊装拼接工作为主,安装前的起吊设备和人员准备、部件的定位测量工作、就位斜撑和临时固定校正措施、套筒注浆工艺、嵌缝打胶和墙底密封灌浆、接头后浇混凝土质量控制及部件安装固结的施工顺序和进度安排,都是现场施工控制的关键环节,应作为现场管理的控制重点予以关注。项目部应统筹部件制造企业与项目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使部件生产供应和现场安装工作统一协调进行,为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
        2.4灵活选取管理层次
        层次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常见,也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由于项目性质的不同,其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使用固定的分管理层次必然行不通,因此应该根据自身项目的实际情况选取管理层次。要是工程的体量较大,可以在深入分析管理条目的基础上,根据拆分管理项目的实际情况对管理的层次进行很好的设定。如第一层次可以为设计、施工、安装等。根据第一层次的项,选择主责人。初步建立管理模式以后,还应该自上而下地贯彻使用。当然,仅仅推广管理模式还不够,还应该根据使用情况的真实反馈,进行有效的改善。
        结语
        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发展是实现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发展是我国建筑业工业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纵观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就实践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在政策支持、完善行业标准、开发信息技术等方面有所建树;我国在政府引导下虽然也展开一些实践,但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政策不明确、技术落后等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大多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展开,涉及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等相关内容,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建设过程中各主体紧密联系展开研究的,聚焦于施工阶段及其它某一具体阶段的信息化管理研究尚属鲜见。因此,以施工阶段为例,揭示施工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剖析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流程及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对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界定施工阶段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阻碍因素,探讨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路径及优化过程。以此丰富装配式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体系,推动装配式建筑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浩文,周冲,王兵.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2):17-22.
        [2]王鹏里.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与发展问题解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6):185-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