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水县第三中学 河南周口 466100
摘要: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已有的研究证明,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到二语习得领域将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质量。“微课”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融合的主要方式已为教育界所接受,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各个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以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和理论为基础,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为“构式习得”与“多义词”习得,推行该模式进入课堂教学后要实现的目标为: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实现在国际学术交流、学科前沿、慕课学习平台等领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教学观;微课
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日趋成熟,内涵逐渐丰富,其核心理论的应用价值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认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新发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发展蓬勃的新时代,教学改革迎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技术终究只是为教学服务,技术取代不了内容,微课也只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只有在先进科学的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跟上人类认知发展的步伐,也才能够使教学改革的效果超出我们的期待。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的形式、内容、目标进行了构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后续课程特色进行详细的微课课程大纲设计和微课资源库建设,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
1.基于用法的大学英语教学观
1.1基于用法的教学理念
“语言基于使用“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语言表达的流利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语言基于使用具有以下内涵: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实践,掌握一门语言需要掌握大量使用中的约定性语言符号单位,即构式;任何符号单位相对于语言使用事件具有图式性,即抽象性;出现频率或复现率对语言学习效率十分重要;充分接触语言单位的典型用法,即高质高量的语言输入;语言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规则的概括性总是有限的,初级的图式抽象促进语言学习。由此看来,我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的一些规约性的表达法便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真实语言生活中,除了规约性的语言表达之外,我们还常常碰到非规约性的语言表达。这些表达从表面的句法形式和单词并不能直接推测出其意义,其背后一般都隐含了文化因素。学习英语不仅仅是要学习一般性的规约表达,更重要的还应该学习非规约性表达,这样才能无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使用地道的表达。
1.2基于用法的教学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一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下进行了”交际法“为主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达的流利度。但是我们发现,大学生在进行英语演讲或者辩论的展示时,虽然口语表达比较流利、语音语调也较为完美,然而表达的内容却相对比较空洞和缺乏思辨性。认知语言学教学观认为,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往往就是概念组织的流畅性。概念组织也就是我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的思维流畅,只有对目标语言的知识和文化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才能达到思维流畅。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传授一般语言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的来源、扩展呈现在学生面前。
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主要来源于隐喻性的思维和类推机制的作用,大学英语学习不再是初高中英语的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定在更高的层次上,即实现基于使用的思维流畅性的教学。
2.大学英语微课教学框架
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在线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以某个知识点或者重难点为教学内容,通过简短的视频进行教学的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在中国教育界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我们认为,微课建设经过将近十年的实践得出的经验,我们应该避开“建多用少“和”流于形式“的两个短板。一些浅显易懂、唾手可得的知识点不应该成为微课建设的内容。
认知语言学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它的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亲身体验形成主观的认知,语言是对这种认知的外在表达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遵循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从现实和认知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理据性和体验性。无论是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还是后续课程的教学,我们都要着眼于语言知识本身。只有语言基础知识夯实了,才能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目标。我们认为大学英语学习应该是构式习得为主要内容,其中包括规约性构式如固定短语搭配、常用句式,也包括非规约性的构式,如:kick the bucket,as cool as a cucumber,hit the road,miss the boat等习语。除此之外,词汇的教学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基础,但是传统的英语课堂经常是以课文中出现的词汇作为教学核心,进行词汇释义和造句等教学活动。英语单词和各个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在于该词汇的核心义项,其边缘义项都是由核心义项扩展而来的,他们形成一张语义网络图谱。认知语言学认为形式与意义是配对存在的,并且语义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将微课建设的重点放在构式和多义词两个内容上[1]。以往的微课建设多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观看者,这种学习方式是单向的、被动的,并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教师是微课视频的制作者和设计者,主要负责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知识的讲解。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共8个单元,按照课时分配,一个学期需完成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5个单元的知识点各有不同,教师在总体规划布局后,可制作约10个微课视频。其余3个单元可以分配给任课班级的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扩展,语料的选取均从各大语料库中检索,尽量用真实、地道的语言表达做例句。除了完成教材中8个单元的教学之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完成由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转化的关键一步。根据8个单元主题,学生可自主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景设计。小组成员围绕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应用技巧进行本组的学期交际英语设计。该部分也应该以微视频形式呈现,既便于教师进行课后观看评价,也便于储存并可以呈现给下一届的学生观看,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这种教学模式兼顾了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主动归纳、总结并且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深刻感知语言表达的细微之处。也只有在坚持聚焦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教学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2]。
结论:
简而言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核心理论为基础,尝试建构以“微课”为主要形式、以“构式习得”、“多义词习得”为内容、以“基于使用”为主要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7).
[2]刘正光.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问题[J].现代外语,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