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水县第三中学 河南周口 466100
摘要:新课改下,高中教学也受到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对学生需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强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不仅符合现代化教学的相关要求,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均得到良好发展。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文字训练得到有效开展,而且还能够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总之,在高中语文开展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要渗透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而且还要渗透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从而使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引言:对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满足新课改当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方向。只有培育出具备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结合的人才,才能够更好的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使学生的培育更好的满足国家的需求。
1.语文思维培养特点
1.1广泛性
语文世界的精彩,在于其瑰丽多奇而层出不穷的广泛思维。语文思维的广泛性,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映射出来,也可在思想、道德、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学科中交相辉映。语文思维不拘一格而又无限发散,其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交织在一起,也可以独立独行而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其首要重点即是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放开怀抱,形成善思、乐思的良好品质。因此,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应立足于“广”“博”“厚”“深”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的价值,以此点燃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热爱语文,走进语文,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语文,而发现的过程,正是语文思维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意义重大。
1.2渗透性
语文在字里行间中跳跃,在衣食住行中出没,更在名家巨匠的思想中诞生,透过文字而成为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当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品味优秀的文章时,文中的人物、景色、情感交融在一起,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飞跃时空的阻隔,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语文思维的渗透性,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中之重。语文学习需要思考,需要想象,而学生思维的渗透性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入语文世界中,和智者交流、对话。培养学生渗透性的语文思维,借助于文本教材,强化学生的感知感受。总而言之,语文思维的渗透性特点,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唤醒学生内心的参与欲望,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地进行创作。
2.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2.1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高中生的学习通常具有较大的压力,且大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采用强硬的灌输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更快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却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因此,教师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前,需要对课堂教学观念进行转变,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根据语文教材的要求,遵循“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以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设定相对应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对《再别康桥》开展教学的时候,想要有效的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语文老师则需要按照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变,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抒情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氛围,然后朗读《再别康桥》,之后提出问题:“通过对徐志摩先生描写的康桥进行分析可知,其眼中的康桥无疑是优美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徐志摩先生会认为康桥是优美的?其优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该问题提出后,通常可以使学生创新性思维得到充分激活。在良好的氛围内,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问,开展自由讨论,部分学生是对《再别康桥》中描绘出的情景及意象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则是根据《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对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及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讨论。这种营造良好氛围的教学模式,通常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对教学内容的讨论过程中,并使学生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的激发与生长。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彼此讨论,通常可以实现创新思维的传递,从而使整个班级学生的创新思维都得到良好培养。
2.2教学模式的优化
从教学角度看,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高中语文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深化教学效果,而且还需要以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实施创新。例如,教师在对《琵琶行》开展教学的时候,该篇文章主要是对琵琶女具备的高超弹奏技巧以及其自身的不幸经历进行描写[1],并以此揭露出社会的黑暗及腐败。由于这篇文章的文笔紧凑,有着较高艺术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需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加强多媒体的应用,将《琵琶行》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枫叶荻花秋瑟瑟”、“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有关情景进行真实还原,以此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音乐与情、景的交融。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创新的优势,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的思维意识,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会以创新的角度获得新的学习方向。
2.3发散思维训练的强化
高中语文开展习题练习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可以尽可能的设置些开放性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实施发散性的思考,对于一个问题,其通常具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答。例如,在语文写作练习的时候,一个作文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写作。例如,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立意进行写作教学,部分学生会在实际写作时实施反向思考,也就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写作,但是,只要写作的文词合理,且文章的结构脉络合理,语文教师就应加以鼓励。这种求异思维的习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设置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才可以获得唯一的正确答案的问题,例如,练习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的情景?”通过对诗词的意境实施分析,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有中秋、七夕、重阳、元宵。对这道题进行解答通常能够从不同角度实施分析,需要对诗词中描写的景象及民俗实施分析,才能够找出最终的正确答案[2]。
结论:
简而言之,语文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其通常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读写训练为主,缺乏对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为出发点,对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进行完善,强化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优化学生的思维意识,实现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王艺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高考,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