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漫谈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黄诚智
[导读] 摘要:古典园林是文人寄情山水的产物,是隐逸文化的载体。
        身份证号码:46020019900909XXXX  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古典园林是文人寄情山水的产物,是隐逸文化的载体。隐逸文化促进了古典园林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思想深深地植入了古典园林的营造之中,主要渗透在古典园林的造园立意、意境营造、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本文就苏州为例对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了隐逸的思想情怀和文化精神,园林和隐逸两者息息相关。
        关键词: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
        一、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背景
        1、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在本质上是一个栖息地,自古以来就与中国的自然生态意识紧密相连。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最早的记载是东晋时期的创江园林。顾是东晋人。相传,他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建在家中的花园里,有一座山池,人称第一吴。因此,当时的学者和学者都去拜访。
        在《晋书·王先传》和《世说新语》等书中,记得有两个有趣的故事:太子尝武功,看到书斋里很好的竹子。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坐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王徽之(子猷)和王献之(子敬)同是一家人。这里记载的两件事,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急于游园,行动有点冒失。只是结果稍有不同,一个尽欢而散,一个被赶出园外,读来令人发笑。但却也证明了当时的辟疆园,确为一座有名的江南名园,优美的园林山水景观雅致而不俗,带有一种文人崇尚自然的精神追求。
        2、苏州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背景
        老庄的道家思想精髓是“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知足常乐”“无为而治”,其基本含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人人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战乱纷起,官场黑暗的时期,玄学盛行,文人彷徨苦闷,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返归,既可以独善其身,又能远害避祸;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都在这一时期兴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其笔下的田园生活,平淡,自然,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灵桃花源。文人普遍追求“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的生活,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以及文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白居易提出了“中隐”思想,将传统的隐逸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诗人白居易在《中隐》诗中写道:“大隐在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真正的大隐者是那些隐身于朝野之中的人,小隐者是依赖沉湎于世外桃源。而“中隐”这种以人处朝市,于园林盆栽拳石之中得心灵自由和放达的观念在苏州园林文人心中得到了体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在苏州萌芽,手工业迅速发展,文化繁荣。文人也参与造园,成就了苏州园林的清新超脱、典雅精致。苏州园林空间不大,但是各种景观分割与通达设计非常巧妙,分割造就了园林景物的丰富与空间的幽深,通达带来了游园时的移步换景与柳暗花明。如园林中的复廊、花窗、天井等,特别注重生态的层次及纵深的通风采光。
        二、古典园林与隐逸文化生态的关系
        1、隐逸文化的流行
        入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矛盾心理的体现,他们一方面期待清明政治时的入仕,另一方面又陷入混沌政治时的归隐。

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人生方式,是自古存在的,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中国历代的文人在这种出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崇拜隐士、崇拜自然、追求与自然山水合一的思想境界,隐逸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兼济天下者以儒学为思想武器,乐观进取;独善其身时消极退隐,为途穷之策。但无论得意失意、在朝在野,士大夫们皆以喜好山水田园之乐为名士风尚。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仕途失意、理想价值不能实现之后,便开始自省内求,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他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所以,他们选择归隐园林,享受明月清风的温馨和慰藉,不愿周旋官场。但在归隐的同时,他们对官场的情又是难以割舍的,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他们寄情于景,借景讽今,以自然山水的清幽恬适来反衬世俗官场的污浊险恶、抒发归隐之趣。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但这种隐逸思想充满着矛盾。以吟诗作文为好的中国古代文人都向往仕途,自古文人绝少从来没有入仕、涉足政坛的;他们崇尚“学而优则仕”。可是古代文人普遍有率直任性的特点,这恰恰是官场规则之大忌。文人的矛盾之处在于希望入仕后不断升迁,但文人的特点常常率性而为破坏了官场秩序,不断遭受挫折,于是文人们大叹“怀才不遇”。只能离开官场隐藏行迹,有的是短暂的,有的是长久的;陶渊明厌倦官场,归隐田园,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有名有姓的隐居诗人。
        2、园林的社会隐逸功能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数是贬谪、退隐的文人,他们经历了宦海沉浮,心中建功立业的信念开始动摇,代之而起的是清净淡泊、自然恬淡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慢慢地这些文人的隐逸心态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理想。于是,他们就将自己内心构结的精神绿洲倾心外化,建起了一方方小园。他们学习陶渊明的归隐,在城市营建一遇远隔尘嚣的净土——园林。
        “园林”一词,是魏晋南北朝随着士人园林的出现而出现的。在隐逸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在园林中追求人格、气节和理想,于是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同时,园林的艺术构成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其精神内涵也得到了提高。
        明代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至今仍令很多人心醉神驰。五百年前唐寅生活在“桃花别业”,展现了一种诗意栖居的悠然自得。唐寅、沈周、文文徵明、祝枝山等在此共创了吴门画派,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境界。桃花坞孕育了唐寅文化,唐寅也是苏州桃花坞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苏州桃花坞地区现在还有桃花坞大街、桃花坞桥弄、唐寅坟巷、唐寅祠和双荷花池。
        三、拙政园“归田园居”隐逸文化生态举例
        苏州园林的景点、景区设置,多出自诗文,其中以陶渊明居多。拙政园东部名为归田园居,园主王心一于崇祯四年(163)曾购入并名其为归田园居,王心一著有《归田园居记》描述拙政园里的奇石:“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此外还有描述拙政园中的兰雪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
        结束语
        苏州园林的主人常常在仕途中失意,渴望远离尘世。因此,苏州古典园林有着浓厚的“回归”隐逸文化,这种文化生态也丰富了园林的艺术内涵,提升了园林的美学品位,这样营造的第二自然既居尘又出尘,隐世又不离世,并非完全如陶渊明那样真正隐居山林,躬耕自己,而是进退自如,山林魏阙两无著,应该是一种“园隐”,所以隐逸也有变味,隐逸只作令人神往的理想存在,谁也不乐意它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苏州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审美意象[J].前沿,2008(9).
        [2]郝美娟.形隐·中隐·心隐——以陶渊明、白居易、苏轼为例谈中国隐逸文化的变迁[J].中国苏轼研究,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