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 目的:分析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例数合计80例,选取时间范围为2018年01月-2019年11月,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随机分成两组,40例为一组。一组以保守治疗为主(设定为:对照组),另一组在关节镜下进行重建治疗(设定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130.80±25.42)°、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0.82±5.78)分、并发症发生率(7.50%),各指标得到良好改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优势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关节镜下重建方案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当中,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关节镜;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并发症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是运动医学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损伤机制为行走时突然踩空、跑动中急停等动作,也会由于直接暴力导致[1]。如不及时治疗,会产生关节内其他结构的退变和损伤[2]。本次研究中,对本院2018年0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方面的研究,分别给予保守方式、关节镜下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合计例数80例,选择的时间范围为2018年01月-2019年11月。进行“随机数字表”分组,将上述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区间,最高:70岁,最低:20岁,平均年龄(41.30±2.3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区间,最高:68岁,最低:18岁,平均年龄(40.22±2.45)岁。患者或其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两组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单膝损伤,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不稳等。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调查,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有:未征得患者意愿颤自研究。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重建治疗,操作如下:取患者平卧位,行全麻或复合麻醉,气压止血带置于大腿近处,借助关节镜全面检查关节损伤情况。针对亚急性期关节损伤患者,可通过关节镜进行辅助治疗,行移植重建手术,挤压螺丝钉后固定。
1.4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主动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其中主动关节活动范围采用量角器测量;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膝关节功能,判断标准为分数≥84分表示功能恢复正常,分数在66-84分之间表示功能恢复一般,分数≤65分表示功能恢复差[3];并发症包括关节疼痛、僵硬、不稳等。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计算此次研究设计的相关数据信息,其中“均数±标准差”的检验方式为:T检验;“%”的检验方式为:卡方值检验。P<0.05时,为上述结果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范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范围130.80±25.42°、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0.82±5.78分,对照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范围117.40±26.72°、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79.72±5.80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3 讨论
膝关节交叉韧带又称为膝关节十字韧带,位于膝关节内部,主要是连接股骨与胫骨。它主要的作用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的移位,并且与膝关节周围的韧带关节囊共同作用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主要是外伤导致的,特别是在跑跳过程中受到外力的作用,使身体扭曲或者过度的前倾很容易导致,膝关节内部交叉韧带的损伤。根据损伤的程度又分为部分损伤部分的断裂或者完全的断裂,并且根据损伤的程度来选择治疗的方法。
近年来,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保守治疗是以往临床采用的主要方式,但术后容易发生关节疼痛等并发症,患者的依从性不高。随着膝关节镜技术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可以通过关节镜辅助重建术进行治疗,可减少机体损伤,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改善膝关节功能,从而加快术后恢复,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研究患者在治疗后,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130.80±25.42)°、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0.82±5.78)分、并发症发生率(7.50%),各指标得到良好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前者处于优势地位,P<0.05。
总而言之,实施关节镜下重建方案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当中,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可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蓟, 刘弼. LARS人工韧带关节镜下一期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7, 19(8):727-729.
[2] 陶军, 黄瑞雄, 陈谱,等. 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7, 19(8):723-726.
[3] 张洪志, 黄硕, 潘晓华,等.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MRI量化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8, 20(11):993-998.
[4] 徐玥, 李卫平, 江川,等. 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术的临床疗效[J]. 中华骨科杂志, 2019, 39(11):667-674.
[5] 范立北, 金宪政, 贾斌, 等. 胫骨端在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应用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12):1862-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