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青青
(兴安县人民医院外三科;广西桂林541301)
摘要: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占平时骨折10%左右,通常发生于桡骨远端2-3cm位置处,常会对桡腕关节、下尺桡关节造成一定损伤,发生骨折后,不仅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严重时可损伤肌肉、神经,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需要给予积极治疗,但是,目前,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法较多,各具优缺点,缺乏统一规范标准,本文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汇总与分析,进行简单综述。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分型;治疗;进展
引言
儿童、中老年是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群体,间接暴力是引起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病因,近年来,骨折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另外,大部分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情况,这也为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加之腕关节是人体重要活动关节,若临床治疗不得当,不仅会引起其他并发症,还会影响腕关节功能[1]。基于此,如何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下面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综述如下。
一、桡骨远端骨折分型
桡骨远端骨折分类方式较多,根据病因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大多是由间接暴力造成,在1814年,A.Colles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在跌倒情况下,手掌着地,力量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从而发生骨折[2];二是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这一类型临床较为少见,在1874年,R.W.Smith首次对其进行描述,在跌倒情况下,手背着地[3];三是巴尔通骨折(Barton骨折),其主要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型骨折,大部分患者会同时伴有腕关节脱位现象,在1838年,J.R.Barton首次对其进行描述,在跌倒情况下,手掌或手背着地,暴力发生向上传递现象,从而导致桡骨关节面骨折[4]。
伴随医学科技与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出现了一系列分型体系,比如X线分型、CT分型、以及新型分型等体系。其中,X线分型参照骨折粉碎、移位、以及具体机制进行,AO/ASIF是X线分型中最为全面且应用广泛的分型系统,分为关节外骨折、部分关节内骨折、复杂关节内骨折三类,每一类又可以继续划分为3个亚型,但是X线分型存在一定局限性,显示影像可信度不是非常高[5]。CT分型体系中,有Doi、Katsuhisa两种分型系统,Doi分型结合CT与腕关节镜技术,能够清晰准确的显示骨折实际损伤情况,但是,费用较高,且需要先进仪器和操作技术,临床广泛推行暂时无法实现;Katsuhisa分型参照骨折实际位置、骨折线,也能够准确反映骨折类型,但是,临床对这一分型系统的研究不是很多[6]。在新型分型体系中,针对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分型是由Randsborg等人首次给出了具体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桡骨远端骨折的补充与完善;可重复性、一致性较高的分型体系为Bar-zullah,是由Kamal等人提出,这一体系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除此之外,三维建模、多层螺旋CT等方式,可以通过多维度方式显示骨折位置、损伤程度等,从而丰富和完善桡骨远端骨折分型体系与标准[7]。
二、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在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中,手法复位、外固定等是使用最多的保守治疗方式,主要用于关节外骨折、部分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伴随多学科发展,保守治疗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黄峰[8]的研究显示,应用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由此也可以表明,在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适当、合理扩大保守治疗的应用。在蒋燕文[9]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研究中,非手术疗法解剖学复位程度比手术治疗的低,大部分老年骨折患者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大大增加手术风险,引起其他相关并发症,严重时时,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对于年龄较大患者,可将保守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式。需要注意是,保守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获取良好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缺陷与弊端,比如:固定不够牢固、复位不佳、以及不利于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等,也有研究显示,大约60%左右采取保守治疗患者,7天内可能会发生复位丢失,存在隐患[10]。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体方法较多,若保守治疗无法获得良好复位、有效固定情况下,可综合评估患者骨折情况、身体状态,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经皮穿刺复位内固定是一种微创手术,早期主要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发生转移、关节外骨折等临床治疗中,经皮穿刺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对周围组织损伤轻、以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现阶段,这一术式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常常将其与外固定方法联合使用,王德春[11]等人研究结果显示,经皮穿刺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与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且不会发生转移、畸形等并发症,对桡骨正常长度的恢复也具有促进作用,疗效、安全性均非常高。
外固定架固定术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桡骨长度发生明显改变,且伴有开放性创口时的理想选择,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相对不大等优势,能够实现复位固定,同时,也不会压迫周围组织,可通过牵拉韧带、肌腱、以及其他软组织进行复位,从而防止出现桡骨缩短、血流供应障碍等情况,使骨痂能够尽快的愈合与生长,但是,外固定架固定术稳定性不是非常高,不能确保掌倾角实现完全恢复,另外,也有可能发生转移、局部感染、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与预后结局[12]。有研究报道,外固定架固定术实际效果与外固定架种类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新型动力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相比,在腕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13]。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常被应用于稳定性较差的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中,比如:陈旧性骨折、关节内骨折、以及桡关节分离骨折等,内固定手术入路选择较多,包括内外侧入路、背侧入路、以及掌侧入路等,受其解剖组织复杂性、特殊性影响,一般应避免背侧入路,因为背侧入路容易导致肌腱断裂、损伤等,因此,在实际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入路方式[14]。临床实践经验表明,若患者发生桡骨远端骨折,且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以及受医疗条件等因素影响,不能尽快进行内固定治疗,可实施阶段性治疗计划,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这也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15]。对于不同研究,采取相同治疗方法时,疗效评价存在一定差别,需应用综合性评估体系,可将患者症状、疼痛、体征、以及影像学报告等进行汇总,同时,还应该结合内固定材料进行评价,临床中T型锁定加压钢板比较常用,且对骨膜损伤较小,复位良好,生物力学、抗轴向应力等稳定性都非常高[16]。
腕关节镜技术、骨或骨替代物移植术、以及人工腕关节置换等也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可靠[17],但是,实际临床中应用不是非常广泛,本文不做详细介绍。
3.中医治疗
现阶段,祖国医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与临床的重视,数据资料显示,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优良率高达85%以上,常用方式包括手法整复、药物治疗、以及中医功能锻炼等[18]。其中,手法整复旨在有效复位骨折部位,研究显示,发生骨折14天内,都可以进行手法整复,且越早进行效果越好,若发生移位,也可以再次实施手法整复[19]。但是手法整复存在适应症、禁忌症,主要适用于关节外骨折、部分关节内骨折,禁忌症主要为:实施复位前,桡骨短缩严重,超过5cm;骨折块与背侧角度大于20°;以桡骨实际宽度为基准,背侧皮质粉碎程度大于50%;骨折块位移距离大于1cm;骨质疏松情况严重[20]。药物治疗以内服结合外用,内服需要参照患者骨折阶段,实行辨证施治,通常情况下,骨折早期以活血化瘀类中药材为主,骨折中期以接骨续筋类中药材为主,骨折后期则以强筋壮骨类中药材为主,同时,配合中药外洗,能够进一步提升药物效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潘廷明[21]等人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中药熏洗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研究结果中显示,中医治疗优良率较高,应用价值与效果理想。中医功能锻炼也可称之为“导引”[22],通过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锻炼过程中,若辅以针灸、推拿等形式,效果会更加理想与显著[2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式较多,且伴随医学科技、医疗水平的发展与进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体系会更加完善,治疗技术也会更加先进与成熟,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切不可盲目选择治疗方式,需要综合考虑患者骨折情况、年龄特点、以及身体状态,科学合理选择实际治疗方式,严格注意不同治疗方式相关禁忌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结局,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贺卫卫.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OL].当代医学,2020,27(03):26-28
[2]佟健.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1):29-30.
[3]赵加军,梅仁俊,许庆龙,等.掌侧MIPPO切口保留旋前方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33(04):419-421.
[4]卞健,赵晓龙,陈德健,等.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24):2228-2232.
[5]彭海付.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应用于老年简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2):1689-1690.
[6]祝浩刚,邹烽,江劲明,等.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复位丢失的危险因素[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42(12):1598-1601+1605.
[7]梁晓娜,孙艳杰.早期康复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2):4.
[8]黄峰.手术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4):31-32.
[9]蒋燕文.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3):13+15.
[10]李加龙,张鹏程,刘正鑫.应用背侧和掌侧入路行截骨矫形术治疗畸形愈合的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1):142-143.
[11]王德春,林勇彬,徐耿填.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2):257-259+280.
[12]Achten J, Sones W, Dias J,etal. Surgical fixation with K-wires versus plaster cas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orsally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protocol for Distal Radius Acute Fracture Fixation Trial 2 (DRAFFT 2)[J]. BMJ open, 2019, 9(3):e028474.
[13]曾平海,梁浩.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不满意病例重复手法整复与手术治疗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22):2091-2093.
[14]张亚,周先贵,蒋学军,等.掌侧小切口与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11):1216-1218.
[15]薛建光,陈永艳.化瘀接骨汤配合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及对患者骨代谢、微量元素和血清炎性因子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1):148-151.
[16]刘宗克,柴充,郑永茂.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2、3型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9,27(10):35-39.
[17]尚丹,黄海娟,荆改丽.补肾活血汤辅助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密度及康复速度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1):2734-2737.
[18]邓建海,宋晓玺,张莉,明立功.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11):1218-1219.
[19]李哲明,刘遵勇,倪康裕,等.倪康裕“筋骨合一”思想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11):2774-2777.
[20]刘志昂,张陆,刘军,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劣差异[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0):131-132.
[21]潘廷明,董忠,杨连梓,等.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中药熏洗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01):63-66.
[22]刘盼,马勇,刘德明,等.“一牵二折三尺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6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26(09):69-72.
[23]陈永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远端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