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保留灌肠法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   作者:王静
[导读] 探讨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理想高效的改良保留灌肠法。
王静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理想高效的改良保留灌肠法。方法:选择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6例,按照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主要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共有患者53例,均行改良保留灌肠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参照组共有患者53例,均行传统保留灌肠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式各项临床指标和最终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不适感(7.54%vs35.84)和灌肠液外溢(13.20vs37.73)现象较之参照组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药液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改良保留灌肠法,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减少灌肠液外溢现象的出现,延长药液保留时间,提高最终治疗效果。
【关键词】改良保留灌肠法;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为典型症状,发病原因不明,属于一种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主要影响因素有感染、遗传或精神等,病症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严重者还会导致胃穿孔[1]。基于此,本文选取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对其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和传统保留灌肠法,对比其临床应用价值及最终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分析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0月经过一系列相关检查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6例作为本次研究样本,采用随机单双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53例患者中包括最大年龄患者和最小年龄患者分别为65岁和25岁,并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各有43例和10例。参照组53例患者中包括最大年龄患者和最小年龄患者分别为64岁和26岁,并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各有42例和11例。两组年龄、性别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为传统灌肠法,主要依照《护理学基础》对患者实行灌肠操作,灌肠操作需每日执行一次,执行周期为20天。
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改良灌肠法,主要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在进行保留灌肠前需应用0.1%肥皂水对患者灌肠部位进行清洁,随后利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灌肠部位进行反复清洁,确保患者灌肠部分无任何杂质。(2)随后做好保留灌肠相关准备工作,将保留灌肠溶液融入普鲁卡因,普鲁卡因的剂量和浓度分别为2%和0.1%,并对观察溶液温度进行调节,保证温度在39-41℃。(3)在患者肛门处插入哇胶导尿管。(3)灌肠后根据病变累及部位采取不同卧位。若患者病变部位在横结肠,则需采用右侧卧位。若患者病变位置在降结肠或直肠部位,则需采用左侧卧位。(4)灌肠后抬高患者臀部,让其带管休息。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药液保留时间。主要通过观察患者首次排便时间,从而判断药液在肠道中的保留时间,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证明药物吸收效果越好。(2)观察两组患者观察药液外溢。若患者在灌肠过程中药液从肛门口渗出,并将肛周皮肤渗湿则表明患者出现药液外溢现象。(3)观察两组患者感觉不适情况。主要观察患者在灌肠过程中有无紧张、痛苦等不良情绪,以上情绪出现越少,证明患者不适感越轻,反之则越重。(3)观察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效果。主要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标准,若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则表示此次治疗效果较好,反之则表示此次治疗效果较差。
1.4数据处理
利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式调查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和最终治疗效果分别属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和检验方式分别为(±s)和(n,%),t和卡方;若P<0.05则代表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观察实验组与参照组各项临床指标
实验组各项临床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数据对比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人开始不规律饮食,从而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溃疡性结肠炎本身具有病程长、患者身体恢复慢等特点,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为为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2-4]。
目前临床多采用灌肠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行治疗,其中传统保留灌肠法虽能够实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肠道清洁不彻底现象。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且给患者实行灌肠后,相关人员只对其排大小便进行指导,缺少完善的干预措施,灌肠效果不理想。而改良保留灌肠法,则弥补了传统灌肠法的不足,在对患者进行灌肠后,还对患者肠腔内的粪便等有害物质进行清洗,使患者病灶部位充分暴露,增加药液与病灶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各项临床指标与最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提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改良保留灌肠法,可延长患者药液保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现象的出现概率,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舒适感,从而提高最终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绍娟,李春联,叶石才.改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31):2834-2835.
[2]高原,范爱华,施虹.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8(06):797-798.
[3]杨志英,王小平.改良保留灌肠法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12):89-91.
[4]饶晓黎.不同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应用的效果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08(04):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