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不单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解答计算一些有关几何知识的题目,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识产生的来源以及数学结论的推理过程,要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几何知识;生活实践
有的教师往往苦恼的是,凡是学习有关几何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理想。同学们对几何形体空间观念不强,在应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感到困难。如教材里有这么一条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4厘米。它的长是12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常会34÷2-12或者(34-12×2)÷2。但仍然会有个别同学直接把34-12错以为就是宽的长度,究其原因,该学生对“周长”又理解有多少?是否明白实质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总和?又或者“把28米的竹篱笆靠墙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图略),求长方形的面积。这要根据图示准确求出长或宽,才能求面积。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空间观念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几何初步知识虽是最基础的,对他们来说仍是很抽象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
一、引——要体现在课前的充分准备里
以前,我们备课时,经常考虑教学的每一环节如何实施好,如何精心设计,但现在,你要更多的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所谓的“学法指导”。如认真挖掘教材资源,把教材内容情境化,指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或是动手操作活动,甚至你会有思想准备,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你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你怎样调整学习行为等。如上课时,准备先训练学生的口算,最原始的方法是把口算题逐一出示或整批罗列,让学生口答,现在你可能会这样设计:让某一学生出题,其他同学口答。准备“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首先收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包括图片、动画演示文件,做成简单的课件。课件里“蝴蝶和蜻蜓”只要点击一按钮,便可以把蝴蝶(蜻蜓)的左右翅膀和蜻蜓的眼睛分别闪烁演示,再点击另一按钮,蝴蝶(蜻蜓)的右翅膀又可以折向左翅膀,使学生清楚看到轴对称图形是怎样的图形,必须是“两侧图形完全重合”的。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形象的认识,考虑到这内容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我只是强调了刚才生动的显示,余下的教学构思则安排了动手探究等的活动,课件演示点到即止。
二、引——要体现在课上的深入探究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展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故此,我们通常都会在教学时,通过摆、拼、剪或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有关知识和寻求解决方法。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就如刚才“轴对称图形”一例里,我让学生观察完蝴蝶蜻蜓的演示后,便引导学生把一张小纸片对折,靠对折的边画上简单的图案后剪下来,看看得出什么图案?同学们都兴趣怏然地剪起来。不到几分钟,他们纷纷地举起剪到的图形,既惊奇又兴奋,很容易发现图形的两侧是一模一样的。随之,我便指出,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剪,发现,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建立第一层次初步认识活动后,我又让同学们分组操作,把我们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一般的(特殊的)三角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圆等逐一对折,观察比较,从而断定该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同学们一下子忙开了,你折这个,我折那个,很快的找出哪些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得到再一步的升华。
三、引——要体现在课外的生活实践里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经常这样想,可否将课堂活动安排到教室外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真切、深刻。特别是解决抽象的几何知识应用题时,这显得尤为必要。就像遇到说“一种压路机的前轮直径是1.32米。如果前轮每分钟转6周,它每分钟前进多少米?”这样的题目时,有的学生往往就先求面积还是求周长举棋不定,主要是没有生活实际认识。若然他见过压路机压路,我想,他肯定明确压路机滚动的路程是车轮的周长带出的。又如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一课后,有如下的一道练习题:一种自动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学生因为对事物认识有限,凭空想象不知所云。下课后,我特意找来一个自动喷灌,安装在操场中央,开动装置,让同学们观看,大家清楚地看到喷湿的地方形成一个圆大小的面积,这所谓的射程实际是指圆的半径,喷灌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还知道喷灌装置位置就是圆心。实地考察,总比电脑动画演示认识更真、更深。
有一次,我对圆面积的应用练习一课是这样处理的:把全班学生带出课室,打算安排几个认识活动巩固圆知识有关的应用和计算。首先,大家分四组围着站在小操场的四周,提出:老师想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现在,你能帮老师利用一条长绳和粗笔,画出这么大的圆吗?同学们争先来划,自动组合一个同学拿绳的一端站着不动,另一个同学把绳的另一端绑着笔,拉直绳子走动,划出一个圆来。当中,大家发现,站着的同学就是圆心,绳子的长度是圆的半径,若负责画的同学不把绳子拉直,划出的圆便走样了。接着,我带领大家来到操场边的一棵树旁,提出谁愿意当一只小绵羊?选出的同学带上头饰,身系一根绳子当小羊栓在树干上,请大家思考,这小羊的活动范围有多大?扮演小羊的同学这里窜窜,那里碰碰……同学们开心的笑声中,弄明白活动范围只能是一个圆的面积大小。我还让同学们走到荷花池边的亭子,实验把绳子围着亭子的柱子测量,引导计算亭子的周长。还观察亭子的柱子四周,学校用瓷砖铺了一条宽50厘米的路,这条路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合作测量,理解这条路是环形,努力地探求解决的方法。这一次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开放多了,最可贵的是动中有趣,趣中长智。
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几何知识理解上的困难,要会“引”,引导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反观教学处理是否优化,是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蒙灵芝. 激发学生思维,化解几何教学难点[J]. 学园, 2013, 000(026):119-120.
[2]韦薇. 激发学生思维,化解初中几何教学难点[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