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中心。感恩作为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培养的内容之一,对学生的行为品格、认知发展、思维品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部分地区的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对学生感恩教育的引导上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足,影响其学生的教育本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对小学班级管理中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感恩教育;德育培养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是对他人帮助的一种回报心理。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其感恩教育的渗透,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还能使学生的内在素养和精神意识得到升华,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升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小学班级管理活动之中,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品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同时,感恩教育还能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谦虚、友善的价值导向,使学生的内在价值和自我发展得到正确积极的指引。此外,感恩教育还对班级管理的效能和策略实施起到促进作用,使学生保持自主、自觉的能动思想,为整个班集体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从而提升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实现班级共管的目的。另外,将感恩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谢他人、感激社会的思想,激励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行为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和谐相处、积极服务的优秀品质。
二、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1.缺乏有效引导
通过对当前小学班级管理活动的探访和分析,发现部分地区在管理实施中存在引导不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班主任在感恩教育的方式上存在欠缺,未能从学生的内心或实际情况出发,引发学生对日常实践的感恩之情,导致学生的教育培养呈现内容性不足的问题;其二,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教育之中,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悉心的指导,往往以“硬性”的言语直接促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效果,如“你要怎样怎样”“不要怎样怎样”等,有时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心理。
2.缺少实践活动
在感恩教育的培养过程中,部分班主任缺乏实践活动的渗透性,其活动的组织呈现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无法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心理活动之中。第一,实践活动组织较少,有些班主任处于学生安全方面的考虑,减少学生校外的实践活动,并以“保护”的名义限制学生,导致感恩教育的实践效果不太明显;第二,实践活动主体不明,有些班主任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上,常以自我主观的意识为导引,尽快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忽视学生主体的发展效果,这对学生的素质提升产生影响。
3.家庭教育欠缺
学生的健康成长始终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帮助,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当前感恩教育培养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家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侍奉“珍宝”,常常以孩子的主体享受为主,导致孩子的认知发展产生偏差,未能正确理解感恩的意义和精神,从而对学生的健康培养产生阻碍作用。
三、提升小学班级管理中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1.知恩于教,把握学生感恩渗透
1.1细节引导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把握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心理发展状态,从学生的教育细节入手,引发学生对生活场景的联想和感悟,如父母不管刮风下雨都要接送孩子、父母彻夜守候生病的孩子等,使学生在生活细节中感悟人文情感,引导学生的感官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感激之情,实现感恩教育的细节渗透。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将日常事件引入其中,如他人的帮助、同学的关怀、朋友的慰问等,在这一点一滴的细节引导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真挚情感。
1.2主题教育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创设不同的主题环境或者教育活动,有条理的向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如以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主题,既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初步建立家庭责任感,提升自我价值的认知能力。以集体的力量为主题,引导学生对集体与个人之间的联想,体会到朋友之间的帮助、同学之间的相伴,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友善之心、关怀之心、感恩之心。
2.识恩于心,引导学生生活观察
2.1注重观察
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的生活观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感恩、协作帮助的思想。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友善、责任、互助等事件,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从而转化为回报恩情的能动效应,激发学生的实践参与。如观察生活中陌生人的热情帮助、环卫工人对城市环境的责任、爱心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等,进而引发学生的内心感悟,从而形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实现感恩教育的内化目标。
2.2感悟认知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或场景进行构设,加强对学生情景式的体验教育,通过对场景事件的深度体验,引发学生的道德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真实的情感价值观,触动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在的认知心理,进而将感恩教育渗透其中,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教育,帮相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操守和行为意识,保证学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3.感恩于行,强化学生实践体验
3.1开展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事件活动,强化学生对感恩品质的行动力度。班主任可以利用传统节假日的事件,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对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使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体会到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幸福的珍贵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树立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如五一劳动节时,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对维护治安的警察叔叔、保持城市整洁的环卫工人等职业展开体验教育,感谢不辞辛苦奋战在一线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导向。
3.2提升修养
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频繁的人员之一,其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正处于心智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友善的教育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明辨是非、正确言行、感恩于行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端正自身的认知发展,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采取鼓励引导的话语,秉承诲人不倦、积极教育的原则,使学生的内在心理和思德品质得以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育细节的渗透、生活情境的观察、实践活动的体验,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教育得到渗透,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感恩品质渗透与实际生活之中,从而实现感恩于行、自我发展的教育目标。此外,从实践活动入手,强化学生的教育体验,增强学生的主体感知能力,使感恩教育的内在精神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育管理中,希望广大班主任,从学生的发展本质出发,优化教育引导的方式,创新教育渗透的策略,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廉静琦.小学班主任开展感恩教育的思考分析[J].发现,2018(16):13-13.
[2]赵正珍,刘文龙.小学班主任如何教育学生学会感恩[J].中华少年,2018(8):130-130.
[3]高晓松. 如何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8(7):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