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运用“引子课文”提高阅读能力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本文从“引子课文”的内涵入手、阐述其价值及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引子课文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随着新一轮语文教学的改革,国家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有所提高,“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新理念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缺乏系统性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注重对文章内容的学习而忽略了细节的掌握,特别是阅读方法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更多时候是蜻蜓点水,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也仅仅是通过浏览了解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较多关注,对那些情节、内容都不能吸引自己的文章则是草草了事,甚至略过。这样一来,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得到系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没有形成系统的阅读思维,在阅读中不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也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量不足
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在实际中,小学生的阅读主要还是集中在课本内容的阅读上,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出阅读的优势。由于课堂时间和教材内容的局限,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外进行有效阅读,不能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对课内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很难提升。
二、运用“引子课文”提高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引子课文”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把课内文本当作例子,只能举‘其一’,以课内文本为‘引子’,延伸到课外阅读,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能力,才能‘反其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人认为“把课文当‘例文’教,相当于‘指导学生新的阅读方法’的路径。”还有人认为“把课文当‘例子’,更多的强调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而把课文当‘引子’,更多地强调教师要广泛阅读,关注生活。后者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
基于以上前人对“引子课文”内涵的阐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文为“引子”,指导学生在学通、学透课文的基础上,将课内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阅读,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引子课文”的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好书,从中掌握阅读的方法。小学语文课本所选文章数量有限,篇幅有限,即便是名家名著也只是节选之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只是沧海一粟。学生学好课文是为了今后读更多的文章、书籍打基础,为更好的走近作者,与作者共鸣。作为教师,我们就得通过“引子课文”的教学,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读会一篇文章变成读懂一类文章,进而读懂更多的文章。只有当学生不仅能读懂课文,又习得阅读的方法之后,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三)“引子课文”的运用策略
1、以“引子课文”为纲,拓展同类体裁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子课文”的作用,将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语文老师要以“引子课文”为指导,选取与课文难度相近、内涵和体裁等相似的文章,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引子课文”,归纳出文章的阅读方法,并将学习到的阅读方法拓展延伸到同类文章的阅读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对相似阅读内容的分析理解水平,帮助学生从同一体裁文章着手进行语文阅读训练,从而逐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科普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中,就指导学生在课堂拓展环节对同体裁文章《外星人猜想》进行了阅读并完成了相应的练习,之后又指导学生在课外对同体裁作品《未知生命之源(节选)》、《宇宙是什么》进行了阅读。通过“引子课文”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奠定了基础。学生在阅读其他科普类文章时,就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够通过自主分析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效果。
2、以“引子课文”为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子”作用,通过“引子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习之后可以举一反三,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是以相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单元主题进行编排,更好的起到了“引子课文”的作用,这些文章或叙事,或抒情,或说明,或议论,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和阅读要求。老师抓好了这些“引子课文”的学习,通过“引子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就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欣赏,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为习作奠定基础。
第一、结合单元主题,用精读课文带动略读课文。
在进行精读课文的学习时,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掌握单元主题,根据文章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重点对文章内容,结构,重点字词句,写作方法以及作者情感等进行学习指导,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例如我在教学精读课文《少年闰土》时,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内容;细读——文中讲了哪几件事;品读——领悟作者情感”三个环节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了如何去阅读写人的文章,在后面的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的运用之前学习到的方法进行学习,实现了精读带动略读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第二、抓住课文重点语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每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句子,作者在写作一篇文章时,通常会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点明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句,然后再看看文中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中心句的。例如:我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就是从文章的关键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入手,指导学生分步阅读,体会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这样就能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突出内容重点,归纳出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然后再进行阅读延伸,让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学课后阅读链接《詹天佑》。这样一来,学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引子课文”的作用。
结束语:“引子课文”的运用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好“引子课文”,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阅读文章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肇德.初中语文“引子类型”课文延伸阅读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9期
[2]韩坤.浅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培训,2017年04期
[3]黄子禄.从引子课文入手谈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能力提升[J].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