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荷马史诗》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金喜庆
[导读] 外国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和交融性
        摘要  外国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和交融性,在外国文学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满足审美、娱乐休闲、自我调节等精神需要的同时,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备课,巧妙设计,通过阅读原著,了解作者,分析作品,结合思政教育,引导提炼作品中的思政要素,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  外国文学  思政教育  研究
    一、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
        什么是文学?有一个典型的说法——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1】作为“人学”,它的创作离不开人,作品离不开人,服务目的更离不开人。文学通过广泛被传播被阅读而达到教育人、熏陶人的目的。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国文学也概莫除外。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对象也是人,通过对人的思想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即通过学校有组织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这与文学的作用和价值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外国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以下意义:
        1、具有精神激励和陶冶情操的作用。谈及文学的作用时,一般的教材都把它分成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外国文学也是如此,教材中有许多作品——优美的散文、华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优秀的戏剧,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同学们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正如诗人雪莱所说的那样:“一首伟大的诗篇像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与欢愉的水花”。通过外国文学中经典作品的学习,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特殊的心理感受和理解力,引导对人生价值的正确思考和不懈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社会生活中,对自我的认识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正处于自我认识的迷茫期。对中小学时期绷紧学习之弦的突然松懈,大学生活的迷茫,今后前途工作的困惑,未来自我价值的审视,自主意识的唤醒等等。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认识的觉醒和思考。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都集中探讨了自主意识的主题。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让大学生把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把消极人格转化为健康阳光的自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推动学生从关注自我,积极转化为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命运,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恩格斯在评论《人间喜剧》时说:“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2】一部《人间喜剧》就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更何况在外国文学中有许许多多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它们时刻给同学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中世纪特有的教会文学和骑士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主义文学对丑的揭露等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在世界文学中留下鲜明的印记。认真阅读原著,可以帮助同学深刻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洞悉人间百态,从而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今后迈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中闪烁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芒,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为了理想,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物形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青年近卫军》中以奥列格为代表的5个总部委员,他们都是大学生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不怕困难,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并可以为之牺牲鲜血和生命。这些典型人物,和大学生年纪相仿,读来亲切,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对学生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可以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坚定政治理想和信念,促进他们以更大热情投身学习,为今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总之,外国文学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可以和思政教育充分结合,让大学生在满足审美、娱乐休闲、自我调节等精神需要的同时,获得思想政治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坚定道德理想信念,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理想践行者和新时代的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那么,在外国文学中如何实施思政教育呢?
        下面以《荷马史诗》的教学为例。
        《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典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3】。即使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它仍然给我们无比丰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享受,绽放无与伦比的光芒。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政素材。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请每位学生课前认真研读作品。
        其次,由我介绍这本书的背景和形成过程。
        第三,请同学们就下面二个主题展开讨论:①书中塑造了多少英雄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②本书表现了哪几个和我们时代相适应的积极主题?
        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把史诗的核心主题归纳为以下几点,并结合思政形势教育,随题抛出话题。
        1、初步绽放的人文主义萌芽。作为资本主义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十四世纪的欧洲粉墨登场。而作为公元前八世纪产生的《荷马史诗》,却已经绽放出人文主义萌芽。史诗强调了人的价值和意义,重视人的尊严和力量,弘扬人的自由和意志,可以说是人类崇尚理性的先驱。书中的人物虽然性格迥异,但他们都重视自由意志和对自然界的优越性,蔑视神权,反对专制,充满热情、冲动、无拘无束甚至是放纵而无节制。在他们的世界里,自然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妙的,世界是和谐的;正因如此, 马克思才热情称赞他们是和谐的“ 正常的儿童”。【4】
        抛出话题: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对荣誉的重视和追求。《荷马史诗》给我们塑造的英雄,不仅英勇善战、视死如归, 显示出英雄本色和英雄气概, 更主要的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追求荣誉甘愿牺牲一切。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捐躯是一种荣誉。赫克托耳辞别妻子毅然选择以生命成就荣誉。聚敛钱财、仗义疏财也是一种荣誉。奥德赛对那些追求他妻子的求婚者痛下杀手,是因为他们十年来一直生活在他的家里, 消耗他的财产, 追求他的妻子, 使得他的荣誉受损。

全书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作为主线,而他的愤怒,表面上是因为主帅阿伽门农夺走他的战利品女奴, 实质上夺走的是他辛苦战斗换来的荣誉。战利品和尊严荣誉相比,荣誉的伤害,远比被抢夺战利品重要, 阿基琉斯对此实在难以容忍。荷马英雄对荣誉的追求, 正如伯利克里在著名的“ 葬礼演说” 中说得很清楚:“这些人之所以会赢得这一切, 是由于他们的勇敢精神, 他们的责任感,他们在行动中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你们也一定会意识到, 在一项冒险事业中, 任何个人的失败都不会使他们觉得城邦使他们丧失勇气, 他们反而会尽可能地把他们最光荣的东西奉献出来。他们无一例外地把生命奉献出来, 这使他们都获得了永世常青的声誉。至于坟墓, 不只是安葬他们遗骸的地方, 而且是存放着他们荣誉的最崇高的圣地, 它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人们一有机会就将在这里缅怀他们的行为或业绩。” 【5】
    抛出话题:在当今时代,如何看待与追求集体主义荣誉感?
    3、对家族国家肩负的责任。这在悲剧英雄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身上体现得尤为集中。他对城邦、家族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为了集体利益义无反顾地选择战斗并最终牺牲在战场上。他清楚地知道特洛伊城必将毁灭, 他的父母及全体百姓都在劫难逃, 妻子将成为敌人的奴隶和财富, 自己也将失去荣誉。但是“我的心也不容我逃避, 我一向习惯于勇敢杀敌, 同特洛亚人并肩打头阵, 为我父亲和我自己赢得莫大的荣誉。” 【6】他没有逃避,挺身而出,与阿基琉斯决一死战。他以自己的生命,担当着保家卫国的使命。
        抛出话题:当代大学生在“振兴中华、复兴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该担当怎样的责任?
        4、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古希腊神话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神同形同性”,神有着和人类同样的形体和性情。作为神,他们却可以操纵主宰人类的命运,“在史诗时代,希腊人的思想受到命运观念和神话观念的支配,他们相信人间的一切都是神在操纵,命运在安排的。” 【7】但在《荷马史诗》中,神不是万能的,人对于天神的服从,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服从。神并不能主宰人类的命运——尤其是英雄的命运。英雄们哪怕被“神谕”告示自己将死,也积极抗争决不后退或坐以待毙。奥德修斯就是其中典型的与神谕命运抗争的智慧型英雄。他以高超的木马计帮助希腊联军攻下了特洛伊城,使希腊联军得以胜利凯旋。他自己却因为违背了神意,遭宙斯海上漂流十年的惩罚,但他把宙斯的惩罚,作为一种智慧的历练来享受,依靠自己的智慧,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平安回到家乡,成就了智慧者英雄。
    抛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克服挫折困难成就自己?
        三、在外国文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策略。
        1、精读原著,领会其中的核心要素。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尤其是大学生心性未定,手机不离手,电脑日夜守,很少能有安心静下来读书的。对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养成读书习惯。要让大家明白,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无论是文学性、政治性、人文性和审美性都有着它的独到之处。在外国文学史中有许多凝聚着政治和道德精华、审美和艺术风范的作品,精读这些作品,对于潜移默化式的思政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另一方面,提供学生阅读的便利:第一次开课给学生开列外国文学的必读和精读书目,要求学生利用三年在校时间全部看完;同时开列人文的其它经典书目,有条件有兴趣参考看;引进考核机制,到图书馆统计每个同学阅读情况,在期末考核中予以一定体现;在图书馆购买新书的时候,带着经典书目到图书展卖现场参与购书。通过多种渠道,提供阅读经典作品的便利条件。
        通过发动大同学规模地阅读原著,首先让大家熟悉教材中的作品,上课分析时就容易引起大家共鸣,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提到文学对思政的熏陶作用时,因为不必和学生讲解生硬死板的道理,同学们能在老师引导下轻松进入我们设计的情境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其次,同学们通过阅读原著,在阅读中了解人生,思考人生,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文学修养和道德水平。在阅读中了解世界,吸收世界文学的丰富营养,掌握文学哲学原理,洞悉人类发展规律,开拓视野,提高治国兴邦造福人类精神境界。如讲到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时候,从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讲到人文主义的文学,讲到文艺复兴运动,让大家了解作为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所提倡的个性自由、对人的价值和力量的肯定,无疑是进步的;它所建立的一批与神学对立的人文学科,无疑是进步的;通过人文主义运动建立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这场运动是有时代性的,内容是辩证性的。他们在反封建、反教会的同时,看不起劳动人民,甚至敌视劳动人民;在提倡个性解放的同时,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又在放纵情欲。这些背景的讲解,和莎士比亚作品的阅读结合起来,大家对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社会就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
        2、结合思政教育,提升对原著中精神要素的领悟。在对《荷马史诗》的案例教学中,精读原著是基础,关键的两个环节在于原著中精神要素的把握和时代思政教育要素的升华。教学中我精心设计的四个问题,就是从国家、集体、个人人生观和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等四个角度着手,密切结合思政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每部作品,它的人物和主题都是不一样的,即使主题相似,时代和背景的不同,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同样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阿基琉斯和《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虽然都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英雄,阿基琉斯返回战场奋勇杀敌的目的,是夺回自己失落了的荣誉和尊严。而于连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进入上流社会,想以不平凡的生活改变社会,和社会进行不断的反抗和斗争。他们都是个人主义的英雄,也必将以悲剧作为结局。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期,一定要杜绝为追求个人利益, 而置他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利益于不顾, 不择手段获取利益的可耻行径。应积极培育和发扬为国家、为民族和人民而勇于献身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 摈弃只为追求个人名誉、地位和利益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同学们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在生活中会以集体的、社会的和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了。
        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精读经典原著,拉近审美距离,结合时代和思政教育需求,引导熏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民族复兴培养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2】恩格斯:《致玛.哈克内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63.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4.
【4】匡兴主编,《外国文学史》(讲义)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8.
【5】 [ 古希腊]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M] .徐松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古希腊] 荷马.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M] .罗念生 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165.
【7】匡兴主编.《外国文学史》(讲义)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7.

        作者介绍:金喜庆,男,浙江东阳人,大学讲师,现从教于金华教育学院(浙江省金华市321000),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和外国文学。先后多次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先进个人,金华市委、市政府信息先进个人,有多篇论文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多项课题(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与他人合著出版《形式的意义》一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