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科学教学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形成,提高其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够从兴趣引导出发,深入浅出开展科学教学。本文分析基于走向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总结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现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教学;实践能力
引言:生活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理论学习、动手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生活现象简化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生活化教学理念与初中科学学科特点相互适应,有必要对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一、搭建生活情境,完成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科学课堂的起始环节,该阶段能能否吸引学生足够的关注度,激发其深入探究理论知识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科学教学能够达到的效果。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科学课堂的新课导入环节可采用搭建生活情境的方式完成,利用有趣、新颖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其对传统科学课堂的看法,将学生带入到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首先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进而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实现深刻理解[1]。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章节时,截取100米短跑、110米栏、跳高体育项目的比赛视频,控制视频时长在1分钟左右,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在赛跑、助跑的过程中,由什么提供动力?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又由什么提供动力?视频观看结束后,在班级内开展自由讨论环节,由学生给出思考答案,并将答案关键词记录在黑板上。然后给出运动员运动过程截图,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科学知识及自己掌握的生活知识,分析运动员运动过程的受力状态,结合分析结果,进一步思考之前问题的答案。学生自主分析环节控制在2~3分钟内,分享学生答案,并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运动员受力分析,得出“摩擦力提供动力”的结果,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以上新课导入环节借助初中生感兴趣的体育赛事,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方案执行过程中,一个最简答的生活问题“难倒”一大批学生,在兴趣及好奇心的引导下,学生趋之若鹜想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其课堂参与积极性明显提升。
二、引入生活案例,开展探究活动
课上探究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模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尝试,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收获,并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不同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差异显著,为在学生间共享个体学习成果,开展“头脑风暴”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给出基于生活案例的探究主题,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形成、探索过程,并得出相应的探究结果。
例如,在讲解“电功率”部分知识时,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电磁炉和电炒锅两种常见的家用电器,给出生活案例背景:小明帮妈妈选购家用电器,要求挑选最“省电”的产品,电磁炉及电炒锅的产品铭牌上分别标有“220V、50Hz、2000W”和“220V、50Hz、1500W”的字样,你能帮助小明做出最优选择吗?提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观察产品铭牌信息,结合手边教材及以往的生活经验,尝试研究铭牌中各项信息的意义,并给出本组认为的最佳选择方案。过程中,对比产品铭牌,发现仅有一个参数不同,大多数学生能顺利联想到,两种电器的省电差异可能与该参数的差别有关。再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电器用电量与功率有关,功率越大耗电量越多。”,得出该参数为功率参数的结论,并给出优先选择电炒锅的答案。然而源于生活经验的功率、耗电量概念为抽象的、模糊的,且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在学生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就要将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完成感性认知向理性理解的过渡,并纠正经验错误,一举两得。
通过长期的自主探究训练,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生活案例,并对既有经验进行更新和纠正,逐渐养成以理性思维观察、判断、解释生活现象的思维习惯,实现初中科学教学深层目标。
三、利用生活问题,进行课后实践
课堂教学时间及体量有限,为向学生传递更多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教师应利用生活问题,将课上教学延伸至课下,使课后实践与课上教学相互补充,并通过课后实践,验证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培养知识转化及运用能力[2]。进行科学课后实践最有效的方式为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可在保证实践活动对学生吸引力的同时,发挥作业的强制性作用,以对学生课后实践过程做有效约束,确保实践质量。
例如,学习完《植物与土壤》一章后,布置如下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查阅书籍或上网寻找资料,了解生活中任意一种植物的最佳生长条件,包括温度、土壤酸碱度、光照等,使用温度计、pH试纸等工具,采集该植物的生长条件信息,并与收集到的信息相对比,分析该植物生长过程中,哪些条件需要被优化,给出你的优化建议。设计统一的实验表格,包括理论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流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意见反馈等模块,学生依照报表流程开展探究实验,完善报表信息。任务完成后,在班级内进行课后实验成果总结,共享学生答案,并由教师进行问题总结及知识点巩固讲解。
生活问题设置合理,实验流程及要求清晰,绝大多数学生可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其自主实践及科学探究精神。
结论:基于走向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可参考搭建生活情境,完成新课导入;引入生活案例,开展探究活动;利用生活问题,进行课后实践等措施,丰富科学教学手段及内容,全面提高初中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富强.生活化思维发展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J].名师在线,2020(11):18-19.
[2]曹蓓蓓.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