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学科,也是小学生必修的主要科目。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够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多元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通过举例分析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微课引导
语文科目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基础学科,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再加上小学生的可塑性较高,从小开始培育传统文化更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坚实的文化底蕴以及正确的文化传承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课本基础上适当拓展,更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接下来笔者将从基于教材、微课引导以及丰富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方法。
一、基于教材,传授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而课本教材则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工具,只有将课本知识“吃透”,才能为学生展开更进一步的补充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也要立足于教材之上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够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范畴,更易被学生接受。
比如在学习完四年级课本中《题西林壁》这首诗后,学生们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诗人苏轼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笔者又在课本基础上展开了拓展教学,为学生们分享了苏轼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苏轼的个人生平简介。通过一些课外知识的分享,学生们不仅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加深了印象,也对宋代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随后笔者也为学生们布置了一项课后任务:与苏轼隔空对话,写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小短文。这一任务充分扩散了学生们的思维想象,学生们纷纷将自己如今所处时代的情况写给宋朝的苏轼,并表达了自己对于苏轼的尊崇。
二、微课引导,拓展文化知识
微课是当前教学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将先进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知识,也能够在一定范围下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展开传统文化的拓展教学时,可以运用微课加以引导,利用其丰富性和短小精悍等特点展开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
笔者在教学时会有意识地为学生们分享一些有关民间传统文化的短视频,比如根据时节来展开文化拓展教学。
如关于清明节,学生们想到最多的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却很少有学生知道其发展背景和背后故事,因此笔者就会在临近清明时为学生们分享一些有关清明节由来的短视频简介以及其中相传已久的背后故事。学生们看完之后,笔者也会随机进行抽查,检验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吸收效果。通过该类视频的了解,学生们知道了原来如今的清明节是由上巳节和寒食节合并后形成的节日,同时学生们也知道了寒食节背后还有一段“割肉奉君”的忠君爱国故事。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开发其中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启发学生们产生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化储备,而利用微课的形式辅助教学,也能够更加直观和便利地为学生展现传统文化,增强知识吸收的效率。
三、丰富活动,提高教学趣味
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授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们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展开语文教学时可以多设计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文化教学活动,赋予传统文化教学新的时代特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们的文化思维,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激情。
笔者会不定期和学生们一起组织一些有关“传承文化”的主题活动,像诗歌征文比赛、古诗词接龙游戏、古代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等等,笔者也会为学生们设置一些奖项来激励学生参加活动,每次举办这些活动时,学生们都会积极踊跃地参加。比如在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时,学生们就会自己搜集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古诗词或古文进行脱稿朗诵,由于不限主题,学生们的选择性也更广,十分丰富多样:有的学生选择了《诗经》名篇;有的选择了经典诗词;还有的学生选取了长篇古文中的片段进行朗诵。在比赛时,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们都能够把握住自己所选诗词的情感并将之进行演绎,很多学生还会配上动作使得朗诵更具情感,学生们朗诵完后也会阐述自己选择这篇朗诵稿件的原因并将该文蕴含的情感用自己的理解加以分享。展开类似的传统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教学生活,也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奠定基础。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能够切实以学生为本,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当然传统文化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引导过程,需要教师将其渗透在日常教学方方面面中,并积极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教学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建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文化传承意识[J].文化产业,2018(21):61-62
[2]官国富.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黑河教育,2018(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