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翁海波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翁海波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化发展。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希望能够探究出一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并希望籍以此文,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育领域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教师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好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应用题解题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实现了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并基于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终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养成了自身的一种习惯。以下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一、基于基础数学概念认识课程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中,基础数学概念认识课程至关重要,通过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基础数学概念,将在学生的长远发展过程中为他们提供裨益。我们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初衷,在小学数学基础数学概念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紧密地将基础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相关数学概念。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课前就为学生准备了时钟、手表、电子表的实物,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合真实的钟表,来有效了解与认识“时、分、秒”的知识。在学生对于“时、分、秒”的知识产生初步了解之后,我们分别调整时钟、手表与电子表的指针,要求学生报出相对应的时间,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观察过程中,理解时间的划分以及通过观察钟表了解现在时刻的能力。我们还在学生们在观察钟表的时候,引导学生分辨时钟、手表、电子表表达时间的不同,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化了解一分为60秒、一小时为60分,并引导学生就时钟、手表的表盘时间表示特征与电子表的数字时间表示特征相对比,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了观察钟表确定时刻的能力。
        二、通过应用题教学发展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中高年级阶段,应用题在整体教学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应用题需要学生根据对于题干的理解,利用自身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效地解答。我们对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抱有足够的重视,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出示相应的题目,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养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基于学生对于百分数知识的理解,结合具体商业销售中“利润=销售额-成本”的数学原理,为学生出示了如下应用题:“某超市在端午节前夕购入了200包粽子,并在进价的基础上,每包粽子加价20%销售,最终销售出180包。在端午节后,该超市在剩余粽子的销售价基础上,减价60%进行处理,最终将剩余的20包粽子全部处理出去,最终总共盈利560元。求该超市购入粽子的进价。”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解题,提示学生利用方程开展解答,并再次为学生强调“利润=销售额-成本”的数学公式。

如学生A在解题过程中,设该超市购入粽子的进价为x元,并且列出方程作出解答:“560=180x·120%+20x·120%·50%-200x;560=216x+12x-200x;560=28x;x=20(元)。”我首先表示学生A的解题思路以及答案正确,之后问学生A,他的方程中各个部分都代表什么。学生A回答:“560是题干中给出的总利润‘180x·120%’是在该超市端午节前粽子的销售额‘ 20x·120%·50%’是该超市在端午节后减价50%后的销售额,200x是该超市购入粽子的成本,根据‘利润=销售额-成本’的公式进行带入,最终解得x=20(元)。”我肯定了学生A的回答,并且鼓励全体学生在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结合生活规律有效地解答问题。
        三、利用情境创设教学促使学生有效发展数学应用技能
        在小学数学的高年级阶段,数学课程知识也相应地提升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特意设置了情境创设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创设出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思考,从而更加有效地将自身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洋洋今天过生日,妈妈为她买来了一个圆柱体的蛋糕,洋洋家里有爸爸、妈妈和自己三个人,设想蛋糕如何均匀分配。”我首先启发学生们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圆柱体的蛋糕”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只要将这个“圆”平均分为三份,即可解决这道问题。之后学生受到启发,在认识到圆周为360°的基础上,将360°除以3,从而得出120°的结果,并结合题目要求提出:“将圆柱体的蛋糕的表面分为120°的三个相等扇形,并从上往下切分成均匀的三份。”的答案。在学生作出正确解答之后,我引导学生再次对“圆”的相关数学知识展开了回顾,帮助学生们有效理解“圆”的几何特征。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促使学生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具体的“切蛋糕”问题之上,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了有关“圆”的数学知识,并以此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教育者依据生活实际内容进行有效构建,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基于基础数学概念认识课程为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应用题教学发展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情境创设教学促使学生有效发展数学应用技能,帮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数学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在当前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数学知识促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凤琼.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优化教学之我见[J].《教育科学(引文版)》,2020,5(3):196-196.
        [2]罗亮.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信念的认识[J].《教育科学(引文版)》,2020,5(3):213-213.
        [3]孙姝.小学数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初探[J].《读天下(综合)》,2020,5:157-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