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月2期   作者:刘广利
[导读] 信息化时代,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摘  要:信息化时代,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尤为重要。本文从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引导和挖掘青少年学生学习潜力两方面挖掘提高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比如提高学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宏观把控、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重在科学实用性、重视在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预先辨别能力、及时应对能力、经验自觉传递能力等。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安全意识
        一、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引导
        青少年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时间都在学校,学校的教育引导对青少年网络完全意识的培养起着很大作用。笔者认为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1.提高学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宏观把控
        首先是提高学校各级部门及所有师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知度。随着互联网在学校的大范围普及,网络安全教育就尤其重要,它是维护学校校园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学生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影响着学校的育人环境,也是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其次,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统一领导。再次,建设一支师生一体化的高水平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另外学生是网络安全受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学校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中,需要全方位地充分发挥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主体主动意识、能动性和创新创造性。比如在班级以宿舍为单位组建学生网络安全督导小组,使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以微信、QQ群、论坛、BBS等为依托,深入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网络安全帮扶,从而推动安全教育的有效进行。
       
        2.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重在科学实用性
        我们知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而网络安全教育的聚焦点也应该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但网络安全教育绝不是泛泛而谈就可以取得预期成效的,必须突出其科学实效性,使其成为辅助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要从坚定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突出安全意识的培养、提升互联网防御和保护能力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法治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互联网并不是一片净土,“校园贷”、“网络传销”等种类繁多的新型互联网犯罪层出不穷,许多学生深受其害,甚至赔上了年轻的生命。因此,我们要加强此类案例的宣传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识破骗局、避免损害,更要避免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误入歧途、害人害己。
        3.重视在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
        首先,合理布局课程设置。把与网络操作有关的必要课程科学地嵌入到培养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中,例如怎样有效地安装和使用杀毒软件,各种网络购物陷阱的明确识别,并采用“情景交融”和“理论加实践”的训练模式,将意识的培养与网络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进一步提高在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其次,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的有效整治,需要做好跟学校所在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最大程度争取相关部门的帮助。再次,创建“家校联动”平台。

创建“家校联动”平台,校方能够以向广大学生家长发送“告家长书”的形式,让家长深刻认识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危害性,并由此提升学生家长的防范意识,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学生离开校园并脱离学校的有效管理,这期间更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各地学校的具体条件不尽相同,各校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家校互动机制”。比如系统性批量发布学校动态、建立即时通讯群(QQ群,微信群等)、家长不定期到访学校、定期推送校报、假期学生情况回访记录等形式,设立多种“学校+家庭”的快速互动联系机制。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各教职员工各司其职,积极地介入到“家校联动”中去,把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和表现及时传达至家长,并主动询问和接收各家长对其子女于离校期间在网络安全问题方面的相关反馈,进而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一起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做出快速应对。
        二、挖掘青少年学生学习潜力
        通过挖掘青少年学生个体的学习潜力,提升其主动学习的能动性,继而逐步提升个体素质和个体修养。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青少年学生应具备以下三项能力:预先辨别能力、及时应对能力以及经验自觉传递能力。
        1.预先辨别能力
        预先辨别能力是网络安全意识的第一层次要求,也是网络安全意识应有的题中之义。其含义为:在网络实际操作中,能快速辨别出网络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其危险所在,并自觉主动规避此类不安全风险。例如针对来源不确切或来源不可知的邮件或链接时,首先应保持谨慎怀疑的态度,不可在未确认其安全性的前提下贸然点击打开,而应对信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预先甄别,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去伪存真,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2.及时应对能力
        及时应对能力是网络安全意识的第二层次要求,同时也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的关键。其含义为: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网络不安全因素(网络病毒、钓鱼网站、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时,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并避免遭受其害。例如:当正在使用的网络被病毒恶意感染,操作者必须即刻切断网络连接以及拔掉电源,进而等待网络技术专业人员修复,不可自己盲目操作,避免不安全因素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风险和损失。及时应对能力要求青少年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需要在长期网络实践过程中一步步学习掌握并达到熟练运用。
        3.经验自觉传递能力
        经验自觉传递能力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网络安全意识水平,同时也是对青少年提出的一项更高要求:积极主动宣传网络安全知识。经验自觉传递能力含义不仅仅意味着在网络实际操作中能够降低和避免自身遭遇网络危险的可能,而且还需要提醒或告知周围人如何规避网络不安全因素侵害的风险,以及帮助他人在遭遇网络风险侵害后的正确应对措施,进而达到降低网络不安全因素侵害的发生概率。网络是一架跨度无限的桥梁,通过其中介作用,每一个不同形态的个体彼此相互连接,安全的网络空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泓林.建立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新媒体平台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16).
[2]洪凯.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人格的塑造[J].中国高新区,2018(4).
[3]陈宏伟.浅谈职业学校如何开展网络安全教育[J].职业,2017(25).
作者简介:刘广利(1982-  ),女,河南封丘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