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积极德育系统下生态性教育养成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4期   作者:吴晓燕
[导读] 在积极德育视野下,小学生的发展就是精神世界的发展,小学生成熟的标志就是精神世界的成熟,这种精神成长蕴含在班级的精神发展和学生的精神追求中。
        摘要:在积极德育视野下,小学生的发展就是精神世界的发展,小学生成熟的标志就是精神世界的成熟,这种精神成长蕴含在班级的精神发展和学生的精神追求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通过榜样示范营造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通过主题周记实施自我引导的德育,通过特色班规激发学生积极的德育情感体验,通过家校协同共筑德育合力,积极顺应班级管理在价值取向、管理理念和行动策略等方面的时代特征和变革走向。       
        关键词:积极德育;小学生;班级管理;精神成长       
        积极德育是指教育者遵循积极主动的干预原则,将德育目标指导下的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有机结合,通过对受教育者自我道德成长能力的培养,加深并强化受教育者的积极德育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完善。在积极德育视野下,小学生的发展就是精神世界的发展,小学生成熟的标志就是精神世界的成熟,这种精神成长蕴含在班级的精神发展和学生的精神追求中。       
        一、榜样示范:营造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创造一个能够使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关爱与温暖、真诚与信任、尊重与理解、肯定与欣赏的道德发展环境。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校纪与班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构建以“真”为核心的班级文化体系,引导学生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理和践真知。班主任要通过主题周记和主题班会等形式聚焦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和好舍友,聚焦班级发展的正能量、正规范和正文化,着力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和追求极致,把班级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宿舍生活、班级生活、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榜样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审思和道德定位,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等诸多关系。这种班级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学生重视审视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实践行为,促成其潜在的德性发展,将之转变为现实的优良道德品质。       
        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自我概念形成等都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关注任课教师在小组学习、合作讨论和课后辅导等学科教育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育能力。笔者在班级德育精神环境建设中,通过主题周记的形式引导小学生关注杰出的教师,推动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例如,一位学生在主题周记中写道:“地理老师是当之无愧的男神,我们叫他‘教授’。‘教授’可不止有标准的大长腿和超高的颜值,他的教学非常好!‘教授’的课堂总是要求大家全神贯注,‘不抛弃,不放弃’是他的口头禅。‘教授’一直以教会每一个学生为目标,不容许有一个学生走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被‘教授’演绎得很完美。他自己讲完第一遍和第二遍,就会找学生来说第三遍。

这样的方法让我们听课更为认真,感谢‘教授’的悉心教导!”小学生把师德高尚和勤于职守的优秀教师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班主任再通过主题班会、橱窗展示和网络宣传等形式宣传这些良师,就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交往氛围,实现班级管理效能的最大化。此外,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和好舍友等榜样的力量在学生相互传递和感知中能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促进班级隐性文化向显性文化转变,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等产生积极影响。       
        二、主题周记:实施自我引导的德育方法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猛,他们对道德学习的自主性也大为增强。这时,教师单纯的道德灌输只会剥夺学生道德思考、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机会与权力。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过程中,班主任在德育中应采用自我引导的德育方法,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小学生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和发展道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系统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思想状态和家庭状况等学情信息,在积极思维引导下促进小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进而形成稳定的道德发展心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在班级道德建设中创新自我道德教育的方法,拟定了理想目标类、班级建设类、榜样示范类、考试反思类和计划总结类等周记主题,根据班级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让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周记,让学生基于自身道德生活经历来自省、自察、自悟、自诫和自励,实现自我教育。       

         三、家校协同:共筑道德学习的德育合力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和奠基性的特点,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辅助和补充。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一要重视家长系统培训。班主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家长沙龙和团体辅导等形式就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习惯养成、学习监督和心理健康等开展常规培训,通过网络视频、家长微信群和班级网站等形式推送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文章,与学生家长就小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达成基本共识。二要树立家长榜样。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行、志趣、性格和生活方式等会对子女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邀请家长以班级德育中的监督者、参与者和志愿者等多重身份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和班级教育工作。班主任要通过学生主题周记、家长主题讲座和优秀家长评选等形式充分挖掘优秀家长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引导家长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激励、感召和引导作用。三要创新家校合作机制。家校之间要建立起基于彼此理解和信任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双向沟通模式。笔者经常邀请家长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参与班级民主管理和从事家长志愿服务,增进了家长对班级文化的了解和学校事务的认可,促进了家校之间的协同共进。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班集体建设将更多地向注重以生为本发展和满足学生需求发展的方向转变,使班级管理在价值取向、管理理念和行动策略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变革性。这为我们深入开展积极德育视野下的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