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全文燕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全文燕
[导读] 摘要:在我国推动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背景下,乡村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景古环境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在我国推动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背景下,乡村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本文从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应用原理出发,探讨了海绵乡村规划建设的要点,以期为乡村建设及乡村环境整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海绵乡村;规划设计;
        引言
        生态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生态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变成乡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乡村建设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水生态问题是解决乡村一系列环境污染的核心。我国乡村面积巨大,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的环保措施无法施行,即使施行也只能应用于点、无法全面铺开或者后期维护费用巨大。因此,低影响开发的水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海绵城市与海绵乡村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对自然环境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建设推动了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海绵城市中渗、滞、蓄、净、用、排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极大减少地面径流,减少面源污染,对降水就地消纳、净化和利用。海绵城市并不是城市的专利,在我国乡村大力发展建设当中,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存在,农田漫灌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生活用水污染、畜牧业水污染带来的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严重阻碍了乡村的经济发展,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由于乡村面积大、住户分散、离城市较远等原因,构建单独的雨污水体系耗资巨大、运营养护费用极高。此外,乡村雨污水又具有颗粒物含量高、峰值流量大、季节性强等特点,给雨污水体系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海绵城市的径流控制、水资源净化与利用对解决乡村中农业面源污染、水生态平衡、雨污水基础设施投入大等问题,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帮助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构建可持续的水生态循环系统,是解决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2海绵城市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2.1 规划层面
        切实从乡村实际出发,从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海绵乡村建设目标。在乡村规划建设时,将海绵乡村建设作为专项设计与村庄总体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运作。方便在规划层面协调海绵乡村建设与河流水体保护、污水系统、农田系统、灌溉系统、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专业间的协调和链接,实现海绵乡村的建设目标。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顺应乡村的山形地势、保留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坑塘水池,沟渠,最大限度的保护乡村的山水格局。
        制定海绵乡村总体规划时,应按照乡村总体规划中乡村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将其划分为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旅游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园林绿地等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提出海绵乡村的建设目标,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水生态安全,创造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宜人的田园风光。为了确保规划的实施,海绵乡村规划应制定可行的实施细则和阶段性考核指标,从制度上确保规划的落实。
        海绵乡村建设的目的是在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因此,海绵乡村规划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将海绵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可能造成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固体垃圾污染等等,使海绵乡村规划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此外,在乡村后续的开发建设中应严格按照规划中海绵乡村建设要求实施,确保符合规划总体目标。

前瞻性的规划、明确的规划目标、强制的实施策略才能确保海绵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相适应,使海绵建设不会变成“摆设”。
        2.2 设计层面
        依据海绵乡村的规划目标,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进行有区别的海绵乡村设计方案。
        对于建设用地,设计雨水回用系统。将雨水排水系统设计、污水排水系统设计、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设计、水体整治等结合起来,形式点-线-面-体四位一体的海绵乡村设计体系。严格执行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根据工厂运营情况在工业用水排水口预留一定范围的空地,在空地处挖建坑塘(或利用现有水塘)。根据工厂特性,利用原位生态系统修复方法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及生物投放,使水体满足回用水的标准[1]。建立完善的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城市近郊乡村可直接将生活污水排水系统汇入市政管网,城市远郊乡村可建立独立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乡村中的建筑和景观均采用绿色设计,建筑排雨水直接汇入坑塘,铺装采用透水铺装,雨水也就进汇入坑塘。将乡村中的河流与坑塘水池尽可能的连在一起,形成活水或者内部循环水。根据建设用地的面积、海绵乡村建设目标,设计足够大小的坑塘(可利用现有坑塘)用于调蓄雨水。同时,坑塘周围及水中种植具有净化水体作用色乡土植物,投放适宜的水生动物,丰富海绵乡村雨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形成复杂多样而稳定的生态链条。同时,水体中投放和种植的蔬菜和鱼类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在干旱地区,更应注重雨水回用系统的建设,尤其是雨水调蓄池(塘),将雨季的雨水储存下来供旱季灌溉及牲畜饮用水。
        农田是纯人工的生态系统,物种非常单一。长期的漫灌、过量的农药、化肥使用,使农业用水污染成为最严重的面源污染。在海绵乡村建设中,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高标准农田,将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到农田灌溉系统建设中,严格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它们对水和土壤的污染。对于农田灌溉的尾水严禁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应在农田与自然水体之间设置缓冲隔离带。根据海绵乡村建设目标,在农田整理规划中,要将农田灌溉排水设计与农田缓冲带、蓄水池共同规划设计、同时施工使用。农田缓冲带可以是林带、道路、垄地、堤坝缓冲区等,尽可能的连续形成带状,建设在10-60米不等(依现状条件决定)。灌溉尾水可通过排水渠汇集至蓄水池。一般排水渠依农田缓冲带而建。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可利用农田缓冲带建设田园风光观光带,增加土地的利用率。此外,还可采用生物方法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如采用藕蟹共生、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的方法,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在产业规划方面,尽量使农业产业链形成闭环,形成生态循环农业,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2]。
        对于林地、草地,这类型土地自身污染较小,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在海绵乡村建设中可作为生态保育区,一般不做特殊要求。
        在海绵乡村设计中还应重视生活和农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染而带来的水体污染。因此,在乡村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采用集中收集处理的方法,改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的不良现象。对于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垃圾则可以通过秸秆还田,集中堆肥还田、沼气工程技术等实现农业固体垃圾100%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形成有机碳及微量元素的良性周转。
        3结语
        在新一轮的乡村建设浪潮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乡村水安全、土壤安全、生态安全所引发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海绵乡村建设涉及乡村建设中的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乡村水安全问题,随之缓解了乡村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问题。因此,推动海绵乡村建设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艳, 王江萍. 海绵城市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J]. 园林, 2017(1):64-67.
        [2]尹相京, 陈旭.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全文版:工程技术, 2016, 000(006):P.236-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