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井基坑对临近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 陈国宗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3期   作者:陈国宗
[导读] 分析顶管井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有限元软件能够较好的模拟基坑开挖卸载的力学行为,判断构建筑的变形规律和趋势;通过计算,2#顶管井开挖完成后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顶管井,3#井影响最小;针对隧道与基坑的空间关系,位于基坑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铁隧道受土体卸载影响较为显著。当地铁隧道位于3倍顶管井开挖深度以外,地铁隧道所受影响较微弱;通过本工程实践,适度增
        十一冶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防城港  538000
        摘要:借助上海某排水工程,分析顶管井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有限元软件能够较好的模拟基坑开挖卸载的力学行为,判断构建筑的变形规律和趋势;通过计算,2#顶管井开挖完成后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顶管井,3#井影响最小;针对隧道与基坑的空间关系,位于基坑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铁隧道受土体卸载影响较为显著。当地铁隧道位于3倍顶管井开挖深度以外,地铁隧道所受影响较微弱;通过本工程实践,适度增加支撑和围护刚度能够有利于控制围护变形,进而起到保护周边构建筑物的作用。
        关键词:深基坑;临近地铁;盾构隧道;变形控制;影响分析
       
        本文以上海市某排水顶管基坑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影响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基坑周边地层和地铁隧道的变形规律,评估基坑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通过本次研究,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工程概况
        上海浦东新区某排水工程直径1.2m、1.65m和2.4m雨水管道通过顶管施工敷设(如图1所示)。新建道路附近设置1~3#顶管井,先实施直径1.2m顶管,然后实施直径1.65m顶管,最后完成直径2.4m顶管。
        顶管两次上穿运营状态的地铁区间,顶管井及顶管工程均处于地铁50m保护区内。该处地铁盾构隧道埋覆土深度约11m,结构采用外直径6.2m的C50预制管片拼装成型。1#工作井直径8m,开挖深度约6.1m,距离隧道净距约10m;2#工作井直径8m,开挖深度约7.3m,距离隧道净距约9m;3#接收井直径7m,开挖深度约8.3m,距离隧道净距约26m。直径1.2m管道与地铁隧道净距约6m,直径1.65m管道与地铁隧道净距约5m。
        
        图1 工程平面图
        以3#顶管接收井为例,基坑围护采用φ800@1000钻孔灌注桩+φ800@500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如图2所示),竖向设置三道钢筋混凝土环撑,坑底加固深度3m。1#和2#顶管工作坑深度稍浅,竖向设置2道钢筋混凝土环撑。
        
        图2 3#顶管接收井围护剖面图(直径1.65m管侧)
        建设场地属滨海平原地貌类型,基坑影响范围内分布有①1填土、①2浜填土、②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③t灰色粘质粉土、④灰色淤泥质粘土、⑤1-1灰色粘土、⑤1t灰色砂质粉土夹粉质粘土、⑤1-2灰色粉质粘土夹粉土等。场地平均潜水埋深1.34m,微承压水含水层(⑤1t、⑤2层)水头埋深3m~11m,本基坑无突涌可能。
        2 模型建立
        目前,国内学者[1~3]主要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基坑工程开挖对周边构建筑的影响,并辅以实测数据论证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基坑与周边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连续介质有限元方法是模拟基坑开挖问题的有效方法,它能考虑复杂的因素如土层的分层情况和土的性质、支撑系统分布及其性质、土层开挖和支护结构支设的施工过程及周边建(构)筑物存在的影响等。随着有限元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和土体本构关系的发展,有限元法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为邻近建(构)筑物的基坑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4]。
        2.1几何模型
        分别选取1~3#顶管井基坑建立数值模型,模型总长100m,深度方向50m(有限元网格如图3)。边界条件:两侧约束水平位移,底部约束竖向位移。
            
        (a)1#顶管工作井网格图      (b)2#顶管工作井网格图
        
        (c)3#顶管接收井网格图
        图3 顶管井基坑数值模型网格图
        2.2本构选择
        从上海地区多个工程的分析应用实例来看,HS(Hardening-Soil)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基坑开挖卸载性状[5]。模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土体刚度对应力状态的依赖性,在排水三轴试验情况下,轴向应变与偏应力之间为双曲线关系,其在p 平面上的形状与MC 模型相同,且使用MC 破坏准则描述极限状态,可以模拟应力增量随应变逐渐减小的硬化现象。岩土强度采用三轴试验刚度(E50)、三轴卸载/再加载刚度(Eur)和固结仪荷载强度(Eoed)描述。各刚度定义的公式分别为:
              (1)
               (2)
              (3)
        式中:
         —围压 50%强度下割线模量;
         —围压 下卸载/加载模量;
         —主固结仪加载中的切线刚度;
        m—刚度应力水平相关幂指数;
        c—粘聚力(kPa);
        φ—内摩擦角(°)。
        2.3材料参数
        场地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钻孔桩通过刚度相同等效为一定厚度的连续墙,等效地下墙和支撑分别采用弹性板和杆单元模拟,地铁隧道采用圆形弹性单元模拟,地下水位设定为地下0.5 m,不考虑渗流作用。
        表1 场地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表
 
2.4计算步骤
        (1)模型建立后,初始地应力场平衡。
        (2)地铁隧道上、下行线分别开挖计算,消除位移场,得到用于分析的初地应力场。
        (3)施工围护结构,即激活围护结构板单元。
        架设第一道支撑,并挖除第一层土至支撑一下0.5m。
        (4)架设第第二道支撑,并挖除第二层土至支撑一下0.5m。
        (5)架设第第三道支撑,并挖除第三层土至支撑一下0.5m(适用于3#顶管接收井)。
        (6)开挖至基坑设计标高
        3 影响分析
        3.1顶管1#工作井
        图4为顶管1#工作井基坑开挖完成后周边土体侧向位移云图。图5为双线地铁隧道的位移矢量图。从图中可见,基坑开挖造成周边土体和临近隧道向开挖面移动。提取计算结果显示,围护结构最大变形约5.8mm,基坑近侧隧道最大位移6.2mm,基坑远侧隧道最大位移1.8mm,隧道以隆起为主要变形特征。
         
        图4顶管1#工作井基坑开挖后土体侧向位移云图
 
      
最大位移6.2mm 最大位移1.8mm   
(a)基坑近侧隧道 (b)基坑远侧隧道 
图5顶管1#工作井基坑开挖后地铁隧道位移矢量图
        3.2顶管2#工作井
        图6为顶管2#工作井基坑开挖完成后周边土体侧向位移云图。图7为双线地铁隧道的位移矢量图。2#井相比1#井深度深且距离隧道更近,地铁隧道位移值相比加大。提取计算结果显示,围护结构最大变形约8.7mm,基坑近侧隧道最大位移7.8mm,基坑远侧隧道最大位移2.3mm,隧道以隆起为主要变形特征。
         
        图6顶管2#工作井基坑开挖后土体侧向位移云图
 
      
最大位移7.8mm 最大位移2.3mm   
(a)基坑近侧隧道 (b)基坑远侧隧道 
图7顶管2#工作井基坑开挖后地铁隧道位移矢量图
        3.3顶管3#接收井
        图8为顶管3#接收井基坑开挖完成后周边土体侧向位移云图。图9为双线地铁隧道的位移矢量图。3#井虽然基坑深度较1#和2#更深,但与地铁隧道水平距离非常大,基坑开挖对隧道影响较微弱,位移值较小。提取计算结果显示,围护结构最大变形约4.4mm,基坑近侧隧道最大位移1.82mm,基坑远侧隧道最大位移0.4mm,隧道以微量隆起为主要变形特征。
         
        图8顶管3#接收井基坑开挖后土体侧向位移云图
 
      
最大位移1.82mm 最大位移0.4mm   
(a)基坑近侧隧道 (b)基坑远侧隧道 
综上分析,位于基坑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铁隧道受土体卸载影响较为显著。1#和2#顶管工作井采用钻孔桩+两道钢筋混凝土环撑的支护方式,较强的刚度有效减少了土体侧向变形,对深层土体变位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故地铁隧道最终变形值仍能满足小于10mm的控制要求。由3#顶管接收井得出,当地铁隧道位于3倍顶管井开挖深度以外,土体卸载引起的地层扰动对地铁隧道影响较微弱。3#井比2#井深度增加约1 m,设置了三道钢筋混凝土环撑,围护变形相比2#井明显减少,适度增加支撑和围护刚度能够有利于控制围护变形,进而起到保护周边构建筑物的作用。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顶管掘进和井的覆土回填,根据监测部门反馈,最终地铁隆起未超过5mm。基于数值分析进行的风险评估与实践结果接近,能够有利于决策者进行项目实施决策。
        4 结语
        借助上海某排水工程,建立顶管井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影响的数值模型,通过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有限元软件能够较好的模拟基坑开挖卸载的力学行为,判断构建筑的变形规律和趋势。
        2)通过计算,2#顶管井开挖完成后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顶管井,3#井影响最小。
        3)针对隧道与基坑的空间关系,位于基坑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铁隧道受土体卸载影响较为显著。当地铁隧道位于3倍顶管井开挖深度以外,地铁隧道所受影响较微弱。
        4)通过本工程实践,适度增加支撑和围护刚度能够有利于控制围护变形,进而起到保护周边构建筑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彬,黄院雄,侯学渊. 基坑工程下已运行地铁区间隧道上抬变形的控制研究与实践[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2):202-207..
        [2]李志高,刘国彬,曾 远,等. 基坑开挖引起下方隧道的变形控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3):430-433.
        [3]李平,杨挺,刘汉龙,等. 基坑开挖中既有下穿地铁隧道隆起变形分析[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5):480-484.
        [4]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DG/TJ08-61-2018.上海市基坑工程技术标准[S].上海:[s.n.],365~379.
        [5]张 飞,李镜培,唐 耀. 考虑土体硬化的基坑开挖性状及隆起稳定性分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39(2):79-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