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探讨 邓敏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邓敏
[导读] 摘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与农村人民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关系,事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汉滨区水利局  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与农村人民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关系,事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设和管理好农村供水工程是各级政府、各行业部门的重要责任,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探讨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建议探讨
        引言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一直都是水利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为了不断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需要调动农村供水工程施工企业的积极性,当前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以及农村供水工程施工企业在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及创新改革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施工管理的投入,对农村供水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管理,积极控制农村供水工程施工管理问题。随着我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方面需要加强管理监督,根据当前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解决方案来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促进我区农村供水工程的全方面发展。
        1汉滨区农村饮水安全基本情况
        汉滨区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水横贯全境,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水源地。全区总面积3652平方公里,辖29个镇办49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其中农业人口79.86万人,现有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11万户、12.87万贫困人口,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区、农业大区,属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区。
        近年来,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汉滨区坚持“民生为本、水利先行”的理念,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助力发展的现实抓手,根据区域人口空间布局,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截止2016年底累计投资4.22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12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7处、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54处、千人以下单村供水工程751处,共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60.41万余人,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满意好评。为确保供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一套规范、高效的工程运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农村供水建后运行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走出了一条农村供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2农村供水特点和难点
        一是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供水工程规模小,点多、面广、量大。到2010年年底,我国农村人口9.66亿人,有59.47万个村,平均每个村1625人;我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2.5万处,供水规模8162万m3/d,受益人口5.60亿人,平均每个工程供水规模155m3/d,受益人口1067人。由于供水规模小、数量大、效益低,难以实现专业化管理。二是地形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性大。特别是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在内的广大山丘区农村,山高水低、地形变化大,工程建设难度大。三是水源条件差,劣质水、污染水问题突出。农村供水水源往往是就地选择,水源类型多、规模小,保护性差,多数保证率低;水质条件差,高氟水、苦咸水、铁锰超标水和污染水问题突出,缺乏适宜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四是农村供水发展滞后,工程建设与管理人员缺乏。2004年以前,全国农村供水以饮水解困为主,主要解决“没水吃”和取水困难的问题,工程投资少,建设标准低,供水设施简陋,只有水源和管网,普遍缺乏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饮水安全要求。全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约30万处,受益人口3.62亿人,仅占农村总人口的38%,其中小规模单村供水工程分别占集中供水工程总数和受益人口总数的91%和65%。由于农村供水发展滞后,缺乏运行管理专业人员。五是农村经济条件差,管理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和管理水平低,需要经济适用、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的农村供水技术和设备。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意识薄弱,对水价政策不理解,存在用水量少、不愿交水费等问题,影响工程正常运行。
        3相关措施
        为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吃上安全水,汉滨区狠抓工程建后运行管理,通过创新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滨模式”,其核心是:区水利局成立供水管理总站,分区域下设八个分站,由管理总站作为法人,委托分站对全区集镇和联村水厂进行管理和经营;总站、分站在编管理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负担,水厂实行企业化管理,供水运行费用及聘用人员薪金由水厂经营收入承担,单村工程实行“供水协会+计量收费+管护补贴+贫困户”的管理模式。运行五年来,全区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有效破解了农村供水“无人管、无钱管、无法管”的问题,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有了体制机制保障。
        3.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促管理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机构、制度、资金保障入手,建立健全了“一支管理队伍、一个管理制度、一笔维修基金”的“三个一”管理体制,夯实了工程持久发挥效益的基础。一是成立了一支管理队伍。在汉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次性解决全额事业编制71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安全供水工程管理总站,将其列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按照“合理布局,便于管理”的原则,按区域下设了恒口、五里、张滩、吉河等8个供水分站,分别承担各自片区镇办及其村级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直接管理水厂38处。目前有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28名,初级职称35名,有效解决了镇村两级供水工程长期“没人管”的问题。二是建立了一项管理制度。区政府制定了《汉滨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对工程管理制度、组织模式、运行维护、水源保护、水质管理、水费计收等各个管理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解决了“没法管”的问题。三是落实了一笔维修基金。区政府制定了《汉滨区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基金筹集管理实施细则》,维修基金分年度从水费中提取,区财政配套维修资金100万元,基金实行“专户储存、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专门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道毁损维修和用户拓展等维护,解决了农村饮水“没钱管”的问题。
        3.2多措并举,精细管理提标准
        一是统一全区水价,确保群众吃上透明水。按照“维持运营、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对各分站直接管理水厂实行政府指导价、分类水价进行收缴、管理,对供水协会或村委会代管的单村工程实行“一事一议”分类议定水价。将水费收缴和使用情况在辖区内定期公示,确保农村供水收费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群众吃上放心水。区政府制定了《安康市汉滨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汉滨区村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划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实行工程防护和封闭管理。

目前全区千吨万人以上工程和25个镇级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已全部就绪。同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持续开展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专项行动,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水源保护区内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三是强化水质监测,确保群众吃上安全水。在水利部、省市支持下,我区投资130余万元建立了规范的实验室、检测室,对水质监测中心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检测能力由21项提升至63项。共有15个联村水厂配备了自检设备。同时,区政府还招录了4名专职水质检验员,制定了水质检测人员工作制度、化学试剂使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定期对全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行抽检、巡检,集镇和联村水厂水质合格率由之前的60%提高到现在的90%,单村工程由以前的不足20%提升至现在的60%以上,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初步建立起规模水厂自检、监测中心巡检、疾控中心抽检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3.3助力脱贫,供水先行保民生
        一是坚持精准扶贫供水先行。按照精准扶贫供水先行、精准脱贫供水保障的要求,及时编制了《汉滨区“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和《汉滨区“十三五”水利扶贫规划》,工程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能集中则集中,能分散则分散”的原则,针对解决贫困村饮水,既有汉滨区江北办水田沟联村这类投资1983万元,解决23934人的连片贫困村供水工程,又有投资十来万,解决几十户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二是做到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三保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好项目建设“四制化”管理关、工程材料关、工程质量关、资金监管关和工程验收关,确保每项工程都经得起检验。2016年全区共完成脱贫村供水工程71处,投资2756.83万元,受益人口5.5万人;2017年精准脱贫70个贫困村新建209个工程点,投资8337.04万元,解决9955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00户3.5万人,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三是积极探索贫困村小型供水工程管理“供水协会+计量收费+管护补贴+贫困户”模式。我们在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中,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经营使用权的要求,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统一确权到区安全供水工程管理总站,将联镇联村工程经营管理直接确权到供水分站,将单村或组级小型供水工程经营管理确权到村委会或供水协会,实行分级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用水群众参与式管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与此同时,我区始终将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同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双优先”: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饮水工程建设务工,增加经济收入;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取得劳动报酬,各分站通过直管工程水费节余,镇政府通过低保、残联补助、公益性岗位等形式予以补贴。据统计,仅2017年参与饮水工程建设的贫困人口达800余人、4.2万个工日,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参与供水工程管护的贫困人口达160余人,人均年增收达3000-4000元,有效地增加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促进了贫困户年度脱贫目标实现。
        3.4市场运作,专业服务增效益
        为有效破解政企不分、供水运营难问题,汉滨区统一成立了农村供水有限公司,负责各分站直接管理水厂的日常运行、专业化管理,以片区为单位建立水厂之间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的制度,促进集中式水厂逐步走上以水养水之路。据统计,2016年公司直管的水厂共收缴水费350余万元,实现盈利28万元,有效地帮扶了单村供水工程的维修管护。同时,各水厂还制作供水服务卡、创新互联网+供水等模式,服务辖区群众,初步形成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格局,实现了“建得成、管得住、长受益”的目标。
        4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手段的创新和改革
        当前很多水利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因此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信息闭塞,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对于一些常见的安全事故不能有效的控制。为此,要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手段的创新和改革,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强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系统是现代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基础,安全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各种管理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系统,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以及管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及时有效的传递,可以及时将问题反馈到相应的管理部门,从而对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加强安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还需要水利施工企业加强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建设与完善,从而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对供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反映,根据各种信息进行相应的预测,收集各种准确的信息对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
        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是关系到老百姓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分析农村给水厂运维、管理的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及健康状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石莹,朱海涛.肥西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8):125-126+130.
        [2]陈小珍,邹圆,金鹏.农村安全饮水水厂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低碳世界,2016(23):114-115.
        [3]徐瑞静.泊头市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2016,2(04):84-86.
        [4]魏成功.农村水厂供水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及优化策略[J].科技与创新,2016(03):61.
        [5]李艳.农村供水工程系统协同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6.
        [6]张喃.2014年徐州市贾汪区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2015,29(09):659+661.
        [7]闫怀宇,马广朋,张远,傅胤榕,路端.连云港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解决对策[J].南方农机,2015,46(08):69+87.
        [8]肖玉林.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供水技术,2016,10(03):62-64.
        [9]贾燕南,杨继富,赵翠,丁昆仑.农村供水消毒技术及设备选择方法与标准[J].中国水利,2014(13):47-50.
        [10]樊良新.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