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摘要: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主要发展趋势。治理传统河道治理方式带来的生态弊端已逐渐凸显,迫切需要探索河道新的治理方式。生态型河道建设为河道治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此,本文先分析河道生态治理的必要性,然后阐述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建设生态河道的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型河道;建设措施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的居民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构建和谐生态社会,尤其是在对水资源的保护上。因此,要落实好河道治理工作,针对当前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予以解决。目前,在建设生态型河道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一定要遵循治理原则,建设生态型河道,给人们提供一个环保、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
1河道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城市化规模急剧扩展,而河道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过度开发。据有关调查所得,近年来的河道污水排放量呈直线上升态势,但污水的处理率却无法同步增长,这使得城市的内河负荷越来越大,河水的质量明显低于其他水体的水平,而水体污染程度的加深更是形成了水体富营养化,这引起了蓝藻水华泛滥,给居民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次,当地有关部门为了整治河道,封填了城区水体,部分居民为了方便,在河道两侧违章乱搭,导致河道阻塞甚至断流,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除此以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带来的污染也同样使人触目惊心,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使河道的纳污负荷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超出了现有的纳污能力,开始出现河水浑浊乌黑、细菌滋生等问题。在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下,城市的河道逐步变成了一块“大毒瘤”,不仅降低了城市的形象,还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积极应用生态理念、生态技术等对河道进行整治,已经成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当务之急,更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
2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完善的责任机制
我国对河道管理工作有明确要求,其河道管理的相关工作是由多个部门协调共同开展的。多个部门之间共同管理使工作管理产生职能的交叉,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缺少默契,导致河道管理的工作不能落实,从而对河道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出现的河道管理问题多是因为河道管理的责任机制不完善,使河道管理的相关工作没有落实到相关人员身上。
2.2河道治理工作没有解决污染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化发展速度惊人,一些工业企业排放出的废水没有经过完善的处理,最终排入河流中,导致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最终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种污染是不可逆的,严重破坏了河道生态环境。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不能仅对表面的污染进行处理,要对症下药,要对工业废水进行严格的处理,通过水质检测达标后方可排入河流中,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法律的约束力解决污染源头。
2.3乱采砂石影响河道安全
我国对河道砂石开采具有明确的规定,其开采的部门、开采范围以及开采量都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管理。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人私自开采,开采的砂石堆放在河滩,河道内沙堆和沙坑比比皆是,原本河流潺潺、水生动植物丰富的河道变得满目疮痍,对河道安全以及涉河建筑物都造成一定影响,若是情况严重的话可能造成建筑物基础的垮塌,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影响了河道的生态环境。
3建设生态型河道、提升河道治理水平的具体举措
3.1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专门的治理机构
对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作,要成立专门的治理部门,这样可以系统地对整个工作进行指挥,也明确了权责,通过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可以避免在工作中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结合河道治理制定的目标,在每一个部门选派对应的人数成立河道治理专班,以他们为代表,落实每一个部门的工作,这样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部门之间的配合也更为紧密。例如在湖北省武汉市2018年党代会中,报告提出要进行四水共治工程,列出了整治项目,并迅速成立了专班进行项目跟进,包括市内的多条河道治理工程。在河道治理工作中,要针对已经制定的治理目标落实责任制和奖惩机制,谁负责的区域出了问题,或者进度跟不上,对应的部门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根据总的治理目标制定每月、每季度的目标,按期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对于工作提前完成的部门要进行奖励,对于未完成目标的部门要进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各部门之间的权责更为分明,也有利于提高治理小组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进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3.2多途径推进生态河道建设
1)将排入河道的污染源截纳入城乡和农村污水管网后进行处理,杜绝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向河道排放。利用洪水等对河道内蓄积水体进行置换,保证河道内水质良好。
2)在生态型河道满足防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原有自然形状,宽窄、深浅、曲直不一,形成水流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价值。
3)河道护岸(坡)采用如土工格栅生态护岸(坡)、生态袋护岸(坡)等方式;驳岸采取软、硬质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与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种护岸(坡)结构;河床采用干砌石、卵石护底;护岸表层进行绿化,河堤布置绿化廊道和景观带,为人们提供休闲游玩的场所。所使用的材料要具有渗透性,不可阻断河道内外物质和能量交换。所选用的绿化、护坡的植物必须是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4)合理在河道水面上种植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浮水和浮生植物,既能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3.3提升设计审查管理水平
河道的整治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系统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针对这些方面所存在的特点,必须要做好整治设计审查工作,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发展规范,在进行生态治理前对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和评价。而在具体的设计和审查工作中,要尽可能地保护水系,在确保治理效果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降低原有河流、沟渠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3.4加强安全措施的制定,加大执行力度
河道管理部门在河道管理工作中,应该要加强其安全措施的制定,比如河道的护岸、堤防、涉河工程的方面的安全措施都要加强,另外还要对其审批实现快速、科学、合理的原则,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相关工作的落实。河道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河道的巡查工作,对河道建设中不符合规范的问题要及时发现。河道工程建设中,参建单位要保证其实施质量,这样才能提升河道治理的水平,实现河道工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促进河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对于生态河道的治理,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河道生态、环境协调、城市发展、人水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相关因素,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改善,回归自然的需求,促进整个生态河道系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本次结合具体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进行了生态河道的应用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
[2]林炎烽.对河道治理工程的分析研究与采取的措施[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6(2):89-90.
[3]宋军.河道治理工程的改善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9(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