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建筑设计策略探析 黄东莹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黄东莹
[导读] 摘要:现阶段,由于新冠肺炎的突发,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在城市公共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死角,要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天津建华工程咨询管理公司  天津  300074
        摘要:现阶段,由于新冠肺炎的突发,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在城市公共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死角,要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及时总结疫情防控的经验、优势,认真检视过往工作的失误、不足,深入研究应对策略、措施,现在正当时。本文试着从国内外概况、应对策略、技术措施三方面探讨应对流行性疫病的建筑设计策略,研讨对象为一般民用建筑,不包括医疗卫生等专业性较强的建筑类别。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建筑,设计策略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防控疫情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明显成绩,建筑施工企业复工生产正在安全、快速、有序推进。
        1新冠肺炎患者与医疗建筑现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国际卫生组织(WHO)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从确诊患者的病例中看出,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多地已经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因此新冠肺炎同样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从全国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各年龄段人群均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抵抗性,只要满足传播条件均有可能被感染。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数量庞大,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医院建设较为滞后,政府在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爆发的措施上,当前医疗设施和防控条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甚至出现较多不规范的做法。众多患者在感染初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与隔离控制,不仅给周围的亲朋好友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还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的危害。目前,武汉市在原有金银潭传染病医院的基础上,临时建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并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方舱医院”,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冠肺炎患者不能集中隔离收治的状况,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
        2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2.1通用措施
        所有与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密切的民用建筑,均应采取应对流行性疫病的通用措施。在空间形态方面,合理布局建筑组群形态,营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应根据各地常年主导风向、城市功能布局等因素综合确定建筑朝向。建筑间距应依据各地日照标准适当提高,以增加日照时长和质量。建筑形态应考虑科学合理的建筑体型,有效利用外部风环境,促进气流引导、对流通风、表皮预热等被动式机能,改善建筑室内物理环境质量。
        2.2对各类建筑设计和建设规范优化的再认识
        在人们尚无准备、尚不知晓的灾害来临时,过去已有的规范可能是欠全面、欠完善的。应该特别注意健康安全敏感度高、使用人员高密集并可能长时间滞留的公共建筑及环境的疫情安全“体检”和“诊断”,如自由贸易市场类建筑、楼宇办公建筑、高密度居住社区等,特别是公共卫生、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的建筑处理对策等,并权衡好短期成本和长期收益的关系,为建筑设计规范的修改完善乃至更新提供参考,从物质空间载体优化的角度帮助应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城市突发灾害事件。


        2.3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建设包括土建及装饰、给排水及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医用气体工程等诸多工程,如此庞大系统工程,在10天时间内完成,政府整合了全国具备相应施工能力的多家企业。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强大的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占得先机。在资源供应整合方面,疫情期间,物资供应紧张也是建筑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很多企业从项目需求角度出发,停留在采购—供应的阶段,属于被动供应,自然谈不上竞争力,跟不上市场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筑企业要建立起企业级的供应链,在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配置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打造企业的关键竞争力。
        2.4应急功能转化或将纳入新建建筑设计
        在新建建筑中增加公共卫生监测与应急用途的临时或永久设施,形成去中心化的公共设施网络。有条件的部分类型新建公共建筑在项目设计中可考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进行应急功能转化的可行性方案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体育馆、学校建筑、会展建筑、疗养建筑、旅馆建筑等。对于纳入应急预案,在应急状态下必须保障运行的建筑,如超市、农贸市场等,适当提升建筑防灾设计标准。设计上需满足应急功能条件下的卫生安全防护距离要求、建筑平面与层高条件、结构设计条件、机电设施条件、消防设计要求以及增设液氧站、吸引站、污水处理、污物处理等应急医疗设施的场地和空间条件的相关要求。
        2.5智能医疗建筑,实现医疗的智能化
        智能医疗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集成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和医疗智能化辅助系统,能够为医院提供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的就医环境;另一方面采集高科技、自动化的医疗设备和医护工作站所提供的各种诊疗数据,能够实现就医流程最优化、医疗质量最佳化、工作效率最高化。医疗建筑智能化逐步成为大中型医院建设的关键所在。智能医疗建筑与传统医疗建筑相比,智能医疗建筑可以有效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和空气质量,避免病原体的传染蔓延;提高信息查询、计算统计、领导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减少因管理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减少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财务、医嘱、划价、发药等差错率;节约能源,节约资源,降低医疗成本,例如水、电、气、医疗专用气体等消耗;医疗建筑智能化可以减轻医护人员劳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医院现代化水平。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领域正在向智能化迈进,一些医疗机构开始使用导诊机器人、云医生、语音电子病历等新型医疗手段为患者服务。对患者而言,高度智能化的医疗条件让患者看病更加方便,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经济负担;对医生而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大幅度降低因主观判断或操作误差产生的风险,让诊断更加精准。可以看到,在全国防疫期间,远程医疗的诊疗手段不仅缓解资源紧缺,还能够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甚至成为疫情期间诊疗过程中会诊的主要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今后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现有的城市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应对突发性新型病毒的公共卫生规划,并对综合防灾规划进行专项论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医疗设施体系,制定相应的防灾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以南京为例,可考虑结合长江、秦淮河、紫金山等自然地形和地理区隔,将整个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防灾分区,设置系统化的城市防灾设施体系。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姚宏武,索继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院感染防控难点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6):33.
        [3]金羽灵.当代传染病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黄锡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医院及应急医疗设施设计[J].新建筑,2004(8):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