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的经验做法 于凤娟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于凤娟
[导读] 摘要:作为党组织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举措,基层理论宣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天津市静海区华康街道办事处党群服务中心
        摘要:作为党组织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举措,基层理论宣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就近年来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开展状况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于重视程度不够、宣讲内容空洞不接地气、宣讲模式单一呆板、宣传氛围缺乏互动等。这些都是导致基层理论宣讲效果欠佳的因素,同时也是我们研究改进做法过程中的突破目标。
        关键词:深入基层;理论宣讲;经验做法
        引言
        基层理论宣讲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而从工作内容来看,基层理论宣讲表现出所涉知识领域广阔、需求诸多形式技术等特征。因此,做好基础理论宣讲工作绝非易事,也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充分学习相关成功经验,探索科学高效的做法,让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真正起到凝聚人心、传递信念、激发力量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基层理论宣讲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认识和重视,未能有效利用好宣讲平台
        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的平台其实涵盖甚广,任何有助于基础理论教育的渠道都应囊括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基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一些基层宣讲负责单位、负责人对此可能存在狭隘认识,认为宣讲仅仅只是在某个会议室里作报告、读文件而已。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对基层理论宣讲的本质把握不到位,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向群众传递党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导致对大量的宣讲平台资源利用效率不足。事实上,可以开发利用的理论教育宣讲平台是众多丰富的。例如对于革命老区而言,红色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就是极好的基层宣讲开展场所;而对一般地区而言,党政机构微信公众号、党政机构官方自媒体账号等都可加以建设利用,成为与人民群众互动对话的优质基层宣讲平台。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的全方位普及和人民群众对于多媒体、自媒体信息的偏好加深,在网络平台开展的理论宣讲不仅能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起到的宣讲效果往往也由于其形式多样,表现生动易懂而显得更好。
        (二)宣讲内容空洞不接地气
        一些宣讲负责人在规划宣讲内容时,总是被一个“怕”字束缚,怕出现政治错误、怕与中央精神相悖、怕与上级政策不符。这种心理状态在是一种不敢于承担工作责任的表现,本质原因则在于自身信念不够坚定、政治水平不够高,而实际导致的结果则往往是宣讲内容几乎逐字照搬上级文件,形而上学地照本宣科,令听讲群众感到难懂无用。诚然,理论精髓、精神实质是开展基础理论宣讲中必须如实保真传递到位的核心内容,但必须认识一点,宣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最终的目的在于基层群众的听懂和接受而非宣讲方的单方面空洞“说教”。因此,基层宣讲者、基层宣讲工作要尽可能结合当地情况,把内容与群众的实践和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相结合,让群众在“接地气”的宣讲中学习领会到相关理论知识。
        (三)宣讲开展形式单一呆板
        对于基层宣讲而言,讲授式教学的确是一种基础性强、泛用度高的良好宣讲方式,但这也不代表它就是基层宣讲活动的唯一进行方式。综合多地调研资料结果来看,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在宣讲过程中过于单一地以来灌输式的讲授教学,只会造成“上面讲,下面听”的僵化氛围。在这种缺乏互动性的情景下,基层群众没兴趣听、不愿意听、坐不住、听不进的心理状态自然就会产生,进而对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基层中传播宣扬的工作推进造成阻碍。归根结底,宣讲形式过于单一化要归因为忽略了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能做到站在受众主体的视角来设计宣讲工作开展方式。


        二、提高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效果的做法
        (一)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打造基层理论宣讲优势平台
        深入找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打造高效运作的基础理论宣讲平台是改善提高宣讲工作效果的首要保障。例如积极整合市、县级党校干训现场教学基地以及乡镇文化站、党员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场地物理资源,通过共享手段尽可能地提高同一资源的多面利用效率。 又如打造优质的地方媒体矩阵,把传统媒体的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的公众号、社交平台等有机结合,让宣讲工作能随时开展,也让人民群众能够利用好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在打造基层理论宣讲平台的过程中,有三个要点值得注意。其一,要把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讲清楚,尤其要深入浅出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相关内容传递到群众的耳中、心中。其二,结合本地具体的特色优势资源,根植本土寻找策略。例如红色教育基地可以偏重主打革命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生态建设基地则可以聚焦产业兴旺、致富利民、“金山银山”平衡兼顾等内容。第三,坚持做好深入基层的走访调研工作,把宣讲受众放在主体地位来倾听群众声音,根据不同宣讲对象的特点来做好“以需定讲”的内容安排工作。
        (二)宣讲内容接地气,讲好“百姓话”
        理论宣讲不是独角戏,让听讲群众听得进、听得懂、听得信才是首要任务。基层理论宣讲要围绕“接地气”这一要求,在内容上要把中央精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与当地群众最关心、最想听的事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乡村地区宣讲传达中央关于“三农”的决定精神或政策时,就应与当时当地群众最为关心的致富问题、发展利益问题进行紧密结合,让参与群众切身感受到宣讲会的重要作用。在表达艺术方面,宣讲者切忌“摆架子”,而必须真心实意地坐在人民群众身边,通过本地话、大白话、贴心话、实在话来与群众进行深入的思想沟通交流。要善于灵活运用听讲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修辞方式或是生动实际的例子故事来把深奥理论通俗化、抽象观点具体化、高深道理浅显化。
        (三)丰富宣讲形式,变“单向灌输”为“倾听交流”
        正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所属、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民群众对于宣讲内容的形式喜好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此,基层宣讲每到一个不同的“新山头”,不仅要拟定与之相适应的“新山歌”,也还需要找到相对合适的“新唱法”。而就整体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良好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层次、综合素养都在不断提高,以往传统的课堂化灌输式宣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人民群众需求。因此不论具体情况如何,探究更新的、更丰富化的宣讲形式都颇有必要。就各地成功经验来看,现场熏陶式、典型示范式、体验式、答疑式等宣讲模式都在一定的地域条件和对象条件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在探索尝试各种新的宣讲形式过程中,也有几个原则需要把握好。其一,内容始终是根本,形式要为其服务,不得喧宾夺主。不论采用何种宣讲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宣讲内容的传播力、影响,在实践中要避免为了追求形式而影响了宣讲内容本身质量的情况。其二,综合运用同时切忌过多过滥。新的宣讲方式各自有其特点和功能作用,同时也往往有其局限性。因此,要根据主讲的内容来合理选择采用哪种宣讲形式,可以多形式综合运用,但不应为了“哗众取宠”而过度滥用。
        三、结语
        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起着倾听人民声音和传递党的理念的巨大作用。在新形势下,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群众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而实现这一点就必然要求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切实高效进行。因此,找准现存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探究改进做法、合理参考借鉴成功经验,是让理论宣讲工作真正深入群众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川.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大讲坛”为例[J].江南论坛,2020(03):55-56.
        [2]杨永明.创新宣讲方法 理论热在基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4):33-34.
        [3]秦首武.关于改进基层理论宣讲方式方法的思考[J]. 农家参谋,2018(24):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