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巨野县卫生健康局 山东省巨野县 2749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促进医疗机构相互竞争,共同进步。为促进医疗机构稳步发展,满足人们医疗需求,医疗机构需根据医疗水平发展,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为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次从医疗机构卫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出发,分析医疗机构卫生监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从而节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发展。
关键词: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建立;实用性分析
前言
2017年2月,我国卫生部发布关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医疗机构管理监督进行全面规范,便于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实施医疗质量保证方案,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但在医疗机构管理实施中,部分医疗机构未正确认识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影响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因此,医疗机构需建立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明白档案管理建立的意义并充分应用于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
1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的概念及内容
1.1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的概念
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医疗机构运行期间的卫生监督工作和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医疗机构执业档案,能够有效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档案管理工作的统一发展,推动医疗机构发展[1]。同时,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档案中还记录着临床患者病例资料,有利于为国家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的医疗研究提供准确数据支持;记录着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的卫生安全状况,能够有效反映卫生监督部门工作开展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传统医疗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工作中,多采用纸质文档记录存档,文件容易出现数据错误、文件缺失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工作运行,因此,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建立,需顺应时代需求和医疗机构发展,实现电子化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2]。
1.2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内容
根据医疗机构工作内容,可将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分为四个部分(1)医疗机构基本发展情况,包括医疗机构名称、相关批准机关、法人代表、详细地址、经营类别等内容,同时还需要整理医师个人信息、执业证书等内容。(2)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包括病房消毒管理工作、手术室消毒管理工作,以及临床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情况。(3)医疗机构废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主要是针对医疗机构中出现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处理工作,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4)医疗机构传染疾病防治管理工作,针对传染性强,传播率高的疾病,需做好防治管理工作,降低医院传染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2.1提高医疗机构社会形象
由于医疗机构不断增多,竞争情况越发激烈,医疗机构需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促进医疗机构发展。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能够促使医疗机构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科学、规范,促使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形象,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经济效益[3]。
2.2降低医疗机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医疗机构收治患者种类较多,临床医护人员不仅需为患者提供有效护理治疗措施,还需要做好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交叉感染情况,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而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机构感染事件发生率,降低医院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避免临床医患纠纷事件。
2.3促进医疗机构管理工作开展
医疗机构管理工作需要从医疗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医疗管理工作是决定临床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管理内容,对医疗机构监理卫生监督档案管理,能够规范医疗机构卫生管理工作行为,有效提高医疗管理水平,提高临床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机构管理工作开展。
2.4维护患者就医利益
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的建立,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整体医疗水平,降低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最大化保护了临床患者的就医权益,能够取得临床患者的治疗信赖,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3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实用性
3.1统一档案管理方式
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建立,是在时代需求下,合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医疗机构发展特点,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在传统纸质档案系统管理中,档案管理较为复杂,卫生监督档案数据容易出现缺失遗漏情况,会直接影响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工作开展。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后,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卫生监督档案,采用大数据对医疗机构的基本发展情况,消毒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废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数据库,不仅能够减少监督管理人员档案信息录入工作量,还便于医疗机构管理,提高档案数据质量,为医疗机构发展提供确切数据支持,促进医疗机构数据资源共享,促进医疗机构发展[4]。
3.2医疗机构实现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开展工作,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安全性,降低医疗机构卫生感染事件的发生情况,针对临床医务人员来说,卫生监督管理档案模式规范了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专业性,促使医务人员改善工作期间存在的不良习性,促进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医疗机构的综合能力,促进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例如:针对肺结核、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需做好病毒隔离工作,待患者确证病情后,需及时为患者提供健康告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能够提高自身护理意识,治疗期间做好病房消毒护理工作,降低医院交替传染情况,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3.3有利于以人为本理念发展
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建立,能够最大化保障患者的就医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卫生监督管理档案建立实施后,能够有效规范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规范性,增强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实现医疗机构管理透明化,对患者就医治疗具有重要积极意义[5]。在传统医疗机构管理中,患者就医会多方面比较、筛选,容易出现讳疾忌医、治疗依从性较低情况,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在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下,患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了解医院发展情况、医疗服务水平,减少了患者就医顾虑,快速选择适合的医疗机构,也能够促使医疗机构良性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建立是提高医疗机构社会形象、促进医疗机构管理工作开展、维护患者就医权益的重要措施。医疗机构需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将医疗机构的基本发展情况,消毒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废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医疗机构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性,改善患者就医顾虑,提高医疗机构市场竞争力,促进医疗机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戎,刘素敏,郝艳等.关于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1,3(01):40-42.
[2]李晓龙.探析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规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05):181-182.
[3]管莉,张宗智.浅析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卫生监督协管档案的管理及运用[J].办公室业务,2018,5(6):75-77.
[4]孙磊.卫生监督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7,015(036):126,128.
[5]张秀兰,梁晶.卫生监督档案管理途径及实践策略之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