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生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形象思维的概念、特点,以及培养形象思维的方法出发,谈谈笔者的想法。
【关键词】形象思维;小学数学;概念;方法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结合直观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等,使其获得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兴趣、易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形象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数学思维主要包含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也为中学后续学习的抽象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形象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形象的、具体的,人们能直观感受事物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象性,比如可以用实物、图片、示意图等工具或手段来表达。其次,形象思维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学生将头脑中的表象知识进行联想和想象,用感性认识联想抽象的数学概念,或者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都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
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认知局限,难以理解并掌握抽象的内容。另外,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可能有些教师并未认识到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常态课中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将知识灌输给孩子,把知识点当成记忆内容,利用公式强搬硬套。即使学生在答对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这样做的原理。老师习惯性的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情况。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融会贯通,自己解决问题。以下,我将对直观教学法、数形结合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联想与想象这四个方法展开详细的叙述。
(一)加强直观演示
直观教学法是培养形象思维最简单的方式。教师可以将抽象难理解的题目,用具体的实物、图片等来展示,贴近学生的生活,化难为易,学生用眼睛观察更易于掌握事物的特征或者规律。相对于苍白的文字概念或者数学公式,具体的形象更容易记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一课,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展示教学。课前准备好积木玩具、长方体包装盒、魔方、圆柱形包装盒、球等物体各几个。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分一分、再说一说。从实物抽象出图形,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图形的特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形结合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解决运算问题或者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利用几何图形表示不同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最常用的便是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三年级下册教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这一课。已知一条裤子48元,一件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求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解决问题前,先让学生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老师再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如果把一条裤子的价格用一条线段来表示,那么一件上衣的价格就有这样的3份。要求一套衣服多少元,可以先求出一件上衣的价格,再算出一套衣服总共需要多少元。通过画线段图的策略,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时,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数是形的抽象表达,形是数的直观表现。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并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缺少训练,很容易造成课堂混乱,因此实践课程更容易被忽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对于“灌输式”教学,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获得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更易于理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四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课,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玩摸球的游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四)联想与想象
现代认识心理学认为:对于大脑中所储存的表现知识而言,能够通过人体的自我加工而形成全新的表象。这说明表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古人也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联想与想象,角色代入,理解新知。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新知与旧知相联系,大胆猜想、假设、验证。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这一课,可以让学生联想整数的加、减法,猜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情境中熟悉的元、角、分知识,检验猜想。在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时,发现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数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思考,发展形象记忆。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郁明.基于小学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94-95.
[2]曾桑.形象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104-105.
[3]张觉.小学数学教学要着力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J].小学教学研究,2018(2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