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何志光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何志光
[导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更有效地开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并在思维上进行丰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创新研究。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使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开展的策略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前言:
        小学数学的知识学习,可以从小对学生开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而使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可以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数学教学,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创新开展。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加强课堂氛围的有效提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课堂氛围的有效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改变教师一味灌输的课堂氛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在课堂上加入动画教学、声音模拟等环节,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其次,教师的板书内容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创新改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课件的编写,制作成PPT进行演示教学,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在使用PPT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反复的演示,提升教案的使用质量。最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在教学目标中进行创新,改善课堂氛围。在以往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只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培养,使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还可以在教材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补充培养。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问题发散思考,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二、加强重难点知识的备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使用信息技术对重点难点的教材知识进行充分的准备,提高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课堂质量。比如在进行《图形的分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图形的概念有基础的认识,但是对于图形的分类知识经常混淆,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性质,做好分类,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的或者认识掌握的图形进行展示,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形等各种图形,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图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性质,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图形的实施绘制,通过绘制,来加强学生的认识。再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的物品进行描述,比如长方形的黑板,正方形的广场,圆形的操场跑道等,让学生对图形的生活中实践使用更好地认识。最后,教师通过各种演示、生活实践运用对图形进行生动的讲解,根据图形的不同性质特征,完成对图形的正确分类。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图形分类重点教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好地提升课堂质量。
三、加强课堂导入的有效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的有效导入设计。比如在教材知识《认识分数》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动画片的展示来进行创新课堂导入。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小猪佩奇,利用它在食用糖果的视频教学,进行引入,佩奇自己一个人可以食用10个糖果,但是和弟弟乔治一起食用的话,两个人只能单独食用5个糖果,如果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的话,4个人分享糖果的数量会更少。面对这种情况,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合理公平的糖果分享呢?学生会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主动地思考,帮助佩奇想办法。

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将10个糖果看成分母,利用信息技术的课件准备,演示姐弟两人分享是2/10,三人分享是3/10,4人分享是4/10,而通过之前的认识,可以对2/10、3/10、4/10三个数字的大小进行比较,分析出2/10最大,4/10最小。从而实现小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深入掌握。又比如,在教材知识《对称、平移、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各种物体进行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演示,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学会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特点,并对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行生活化的解释,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四、加强学生学习地位的突出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首先,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应用,加强小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体现出小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其次,在课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比如电脑、手机等硬件设施,开展线上的学习,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地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远程教学、直播教学、线上课堂,都是对信息技术的一种充分使用。再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还可以对当前的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比如,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可以提前进行知识的预习学习,并在课堂上加强记忆,课后不懂的地方还可以进行视频课件的回放学习、复习,从而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水平。最后,在教学评价中进行主体地位的突出。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统一的评价,更好地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进行评价,提升其综合素养。
五、加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小学生在《乘除运算》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运算水平,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对小学生的运算时间进行控制,运算过程进行监督,运算效率进行提升。教师可以将乘除运算的题目进行小课件的制作,学生从5道习题的练习,增加到10道、20道、30道,通过每天固定的练习,养成习惯,并在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情况下进行小红花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提升效率。又比如在教材知识《轴对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将生活中常见的多种物品进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分析其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加强识记。比如面对字母“N”的研究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分析它是轴对称,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教师要对此进行讲解,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字母“N”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六、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创新,一定要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掌握。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在教材备课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使用该项技术。其次,在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小学生的接受习惯、接受能力、接受条件,并开展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不能开展无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最后,要不断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展开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结语: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在课堂氛围、重难点知识备课、课堂导入、学习地位、学习效率的改善中进行有效的创新,真正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应不断的进行研究,真正依靠技术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科.刍议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J].学周刊,2020(10):19-20.
[2]武银平.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20(08):81.
[3]郭兴源.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发展[J].学周刊,2020(07):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