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教学中气息的运用及训练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卓灶婵
[导读] 本文通过介绍气息与声音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声乐教学中气息的训练措施与方法。
        摘要: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歌唱效果直接取决于其先天的声音条件,但歌唱方法的正确与否也会影响着声音的直接效果。众所周知,气息是歌唱的基本功力,学习者只有调整好自身气息,才可以真正掌握歌唱的方法,其演唱水平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为此,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只有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气息方法,才可以演唱出最优美的声音。本文通过介绍气息与声音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声乐教学中气息的训练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气息;运用及训练 
        一、引言 
    在声乐教学中掌握科学的发声首要条件就是学会控制气息,为了提升自身的歌唱水平,学习者就必须合理的控制自身的气息。相较呼吸而言,歌唱对人体的口腔、鼻腔以及胸腔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只有完美合理的控制发生气息,才可以表现出声音的圆润流畅,反之,声音便失去了自身魅力,甚至会影响整体声乐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但实际的声乐演唱中,气息并非是始终平稳的,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比如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为了完美的表现歌曲的抑扬顿挫,就需要在演唱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而这都需要合理的控制气息,由此可见,正确掌握气息的控制方法将会直接影响着声音的表现效果。
        二、气息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1.气息与共鸣、声音位置。
   优美悦耳的歌声是歌唱中对抗、平衡穿着力的完美体现,学术上有时也会称其为歌唱的支持力,它与人体的共鸣腔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头腔、口腔以及胸腔是共鸣体的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产生歌唱支持的关键因素,同时这三个腔体既相互独立也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歌唱中,这三个腔体将会形成综合的歌唱支持力,并在各自的区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2.气息与作品。
    实际歌唱中,呼吸运动主要通过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共同配合完成的,歌手只有有意识的控制肌肉群的呼吸气状态,才可以完成较长的乐句演唱。歌唱是通过声音表达自身的情感,需要演唱者表现出全身的运动,比如手势、表情、心跳以及身体动作等等,不同情感的表演动作会引起呼吸特征的不同变化,为此实际歌唱表演中,歌唱者既需要融入自身情感,也需要适当控制气息,使其更加符合情境的需求,比如当歌唱者演唱一些痛苦的歌曲时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至歌声,此时歌手的呼、吸气肌肉群便会发挥自身作用,直至达到气息的平衡。
        三、声乐教学中气息的训练方法 
        1.吸气训练。
    声乐教学中,部分学生为了尽快的达到呼吸气平衡,会尽量的抬起胸部,此时就会使用到肩部肌肉,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做出抬肩的动作,但这种动作习惯可以破坏呼吸肌间的平衡,从而会牵涉到颈部后方的肌肉,这样才颈肌收缩的状态下,歌唱者的喉头会变窄,从而影响发声情况。

同时,这种错误的呼吸气方式也会使学生养成不正确的歌唱习惯,为此教师应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气方法,以便确保学生可以快速的吸入气息。由此,声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使用鼻子去闻花草,并作出吸气动作,教师启发学生通过闻花的感觉深度的吸气,使用此种方法的原因在于闻花动作比较简单易学,同时在呼吸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感觉闻花香时的吸气动作,此时气息也会慢慢的吸入到小腹,喉头会相应打开,从而避免了双肩肌肉过紧,以至于呼吸过浅的现象。除此之外,声乐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数的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报数,以此提升学生的气息运用能力,确保学生学会如何吸气。但数数过程中的声音不可过大,且要保持一定节奏,不能刻意的呼气、吸气,且数数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腹部与腰部的用力起伏状态,这样的呼吸气动作才可以更加自然得体。
        2.呼吸协调训练。
    歌唱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呼吸协调,为此,声乐教师应指导学生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呼吸主要包含两种动作,即呼气与吸气,此时两者肌肉群之间会自然的形成一种对抗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有效控制歌唱者的音量与情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此方面的控制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呼吸协调的状态。由此,声乐教学中进行呼吸协调训练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吸半满的气体,而后用嘴轻轻的吸呼,此时,学生的喉部、肩部以及胸部都会保持放松状态,这种训练方法可以避难双肩的上台,利用腹肌力量便可以将气息排出,这样学生便可以掌握最正确的呼吸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慢吸、停吸、慢呼的方式进行训练,期间停留的时间一般为5秒钟,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受气息控制的感觉,慢吸的过程中,小腹会微微隆起,停吸则要收腹,虽然不需要吸气但始终具有吸气的感觉,而最后慢呼时则要确保腰部保持吸气时的膨胀感觉。除此之外,打哈欠的方法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呼吸协调能力,此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感觉,从而提升学生对气息的控制能力。
        3.气息支撑训练。
    声乐教学中,部分学生训练气息流动时会产生紧张感,以至于脊柱僵直,这种状态将十分不利于气息的流出。学生在发音时,气息便开始自然平稳的流出,此时的压力正好压在胸口,这种支撑力发出的声音比较优美清晰。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叹气练习使学生放松肌肉群,并体会气息的支撑感觉。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体会呼吸,最好的方式便是先叹气后吸气,此循环过程完成之后,学生便可以更加自主的把握气息的运用,但是这种练习切忌不可过度,否则极易使肌肉群过度紧张,失去弹性,从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结束语
    气息是决定声乐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声音的变化、音量的大小以及腔体内的共鸣都与气息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实际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气息能力。良好的声音必将是建立在优美的气息水平之上,只有将自身气息与发音共鸣做到完美的融合,才可以使表演者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歌唱的艺术才可以更加完美的呈献给台下的观众。同时,歌唱时气息应该不多不少,保持适量,只有运用得当,才可以将声乐作品诠释到位。
参考文献
[1]李华.声乐教学中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与训练方法[J].甘肃教育,2013(01).
[2]陈丽艳.试论民族声乐教学中唱情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音乐生活,2012(09).
作者简介:卓灶婵,出生1985年5月,女,民族:汉族,籍贯:广东,学历: 大学本科,现职称:高中音乐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科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