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莎士比亚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中小学的数学教材中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对其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理解,根据其教学的目标和设计内容开展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我国小学基础数学的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和对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都应该严格遵循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在设计的方法和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考虑每个教师和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就是使得每个学生充分掌握本节数学课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培养每个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和思维。笔者最近实地观看了由张齐华和纪子成两位老师亲自讲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同课异构,笔者在本课中结合自己浅薄的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有以下的所感: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尽管张老师和纪老师教学设计中课堂导入方式不同,但都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出学习百分数是非常必要的。
1、张齐华老师直接向学生抛出"会说话的百分数",使得百分数的教学内容生动了起来,学生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好奇:"百分数"怎么可以这样会说话?我们正在学习百分数的什么?基于对百分数学情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向张老师提出类似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意义,用处。你们是否觉得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哪一个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百分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毫无疑问回答:百分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张老师基于对百分数教学设计目标的理解,将容易被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让大部分的学生自己完成,教学的设计时刻以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着。紧接着学生提问:百分数的意义和用处,到底是老师自己告诉你们结果还是你们自己研究?大部分的学生毫无疑问一起回答:自己。张老师对于提问教学方式的循循和诱导,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每一次对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都能及时给于大部分的学生一个多样化的回答和评价。
2、纪子成老师根据素材直接依次给出某校青少年学生视力的情况表,学生直接判断哪所青少年学校的视力最好,纪老师在讲授课时特别好的一点方法就是,依次给学生出示表格中的数据,首先是给学生出示表格中的整数,但由于出示总数不同,需要统一的计算分母才能比较;其次是给学生出示分数,但是由于分母不同,标准不一样,仍然是无法直接的比较;最后给学生出示表格中的百分数,统一的比较标准也就是出示百分数标准是100,学生直接脱口而出,这样使得到某所b校近视的学生人数最多。依次给出表格中的整数、分数、百分数表示青少年近视人数占青少年总数,使得近视的学生最终可以直观感受到百分数的自然产生,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使得学生学习百分数水到渠成。
二、恰似偶然却是必然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是比较容易的,张老师和纪老师都是发力不均匀有取舍,拿捏得当,学生通过探讨研究学习,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
1、张老师所使用的百分数素材就是让老师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学生自主地探究每一个素材百分数的重要性和意义,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从不同的百分数和角度进行思考,体会每一个团体共同交流的重要性和思考方式的多样化。百分数素材:(1)一件羽绒羊毛衣服的蛋白质含棉量大约是96%(这里的96%就是表示棉的蛋白质占羽绒衣服的);(2)地球上鸽子肉中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大约是占84%(这里的84%就是表示鸽肉的蛋白质是占了鸽子肉的,同时还让学生对比了其他科普食物的鸽肉蛋白质含量,科普动物中,鸽肉的脂肪蛋白质是肉含量之王);(3)地球上整个陆地的面积大约是占29%(这里的29%就是表示整个陆地的面积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也就是海洋占据了整个地球最大面积的,百分数就是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地球又被人们称之为"蓝色星球")。每个百分数让学生从不同的百分数和角度进行理解,分别向学生阐述三个百分数的基本意义,让教师和学生深刻感受到百分数的意义就是谁占谁的百分数,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什么百分数就是谁占谁的百分数。百分数的基本意义:一个数所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叫作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比或简称百分率)。整个百分数教学的设计中,张老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读出了什么?你们又感受得到什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得一节枯燥的传统数学概念性课生动了起来,不仅可以让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样的数都是这样的百分数,也让学生感受到只要你善于发现,现实生活处处都是这样的百分数。
2、纪老师的教学设计素材主要是继续通过联系到我国小学六年级学生近视情况的统计表,学生说出每个百分数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六年级的学生深刻体会什么样才是百分数。纪老师主要是采用给学生发三次卡片分别是:羊毛占衣服的95%、脂肪占牛肉总质量的15%、今年苹果的产量是去年苹果产量的115%,依次引导学生说出三个卡片中每个学生百分数的重要性和意义,强化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和认识,也是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纪老师的教学素材设计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将旧知识与新基础知识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通过案例出示课件:学生看到地球上属于陆地的面积大约占整个地球面积的29%,提问:你在地球上觉得属于陆地的面积大约占整个地球的面积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自然会深刻考虑到倍、分数、比等几个知识点,看似偶然实则与百分数之间有必然的紧密联系。不仅可以巩固了旧基础知识同时与新知识同时建构的框架,也可以让六年级的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
三、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思维,而数学的学习也最终是服务于生活。
1、张老师选取的素材,请选择合适的百分数97.3%、4%、15%、38%、2.7%、60%、45%,填入对应的括号里。(1)啤酒在西方认为是一种健康饮料,酒精的含量约为啤酒占(4%)(凭借张老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同时张老师拓展了关于酒的一些基本知识,喝酒有度,酒大伤身)。(2)在一个成年人的整个人体内,水分大约是占总平均体重的(60%)。张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告诉了学生:今天站在你面前的这个成年人的体重大约有60%都是水组成的,课堂中学生们瞬间哈哈大笑,从而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互动氛围,紧接着张老师拓展了关于小孩和老人的身体总质量中水占有的百分数。(这使得学生能够感受且看到我们年纪越大,水的含量就占我们身体总质量的百分数越小;我们还能看到年纪越小,水的含量就占我们身体的百分数越大)。(3)海水资源占(97.3%),淡水占(2.7%)。然后继续张老师追问:看了之后,你真的有这种感觉吗?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滴眼泪,意在我们可以利用的地球上水资源少之又少,百分数是在告诉我们,呼吁大家有意识地节约用水,使得张老师的教学素材迈进了更高的层次。张老师每采取一个教学素材,总是让学生能够从素材中抽丝剥茧,逐层渗入,不仅仅是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更是升华,学生感受到了人文的情怀。最后,张老师引用爱迪生的一句至理名言:“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但是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更重要。”百分数告诉了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天分与汗水,让学生理智地看待天分与人的汗水之间的关系,当然二者也是缺一不可的。
2、纪老师从课件中选取的百分数素材,场景一:地球上的大部分是水资源,海水占(97.3%),淡水和土壤资源占(2.7%)。纪老师提出:你们看到这两个百分数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然会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可以综合利用的地球上水资源特别少,在纪老师问学生心里到底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时,继续出示纪老师的课件,一张完整的地球上主要水资源的分布地图,淡水和土壤资源中,冰川水资源占77.2%,土壤资源中水占22.4%,地表水资源占0.4%(其中被土壤所污染的水资源占67.8%)。通过一系列的举例提问,让每位学生不仅深刻感受到了水资源的可贵,这也无疑是百分数给学生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体现了百分数的意义和价值。场景二:(1)学生向纪老师举例了生活中的百分数,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衣、食、住、行都一定有百分数,只要你对百分数有一颗积极爱动脑的好奇心,就一定会让你们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是无处不在;(2)用百分数的方式来评价自己今天上课的表现,设计的意图:学生既是对自己课上行为的一种总的点评,也是对自己课上的行为做了清楚的反思,使得学生能够理智的认识自己,让学生理解数学最终落地生活。
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同一节内容不同的两堂课,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两节课的整个课堂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就像醇香的下午茶和美酒,细细品味仍然历久弥新。张老师课堂教学的环节由浅入深,生动而又深刻,教学语言评价诙谐幽默,让每个人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教师渗透着数学思维,在教学活动的对话中,整个的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得重新获得了认识百分数的知识;纪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逻辑性强,环环相扣,螺旋式节节上升,恰到好处。实际上,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带着从源头上课标的视角重新看课堂教材,回到源头看课标重新理解"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从源头看教材到现场课标,回到现场源头看课标找教材活水,从源头看课标到视角看教材,回到现场视角看教材落地。
就像中国道家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论是哪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对于教学的设计既要有知识的深度又必须要有知识的广度,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我国中小学学生获得知识的每一个阶段的整体性,微观上根据新出版的《数学课标》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本校每一节数学课中需要达到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思考,使得师生之间的对话循循诱导,教师要做到时刻忍住: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学生,话语权直接交给了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多把学生所想所思说出来,多发问学生:你在课堂里发现了什么?你现在感受到了什么?你原来怎么是这样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的设计由浅层到深层,由肤浅到深刻。
作者简介:郑金金,出生于1990年,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陕西咸阳,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数学应用,现在就职于陕西省西安市浐灞丝路学校,担任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