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行为习惯的塑造是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关键点,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导致了思维逻辑能力尚不完善,后天的教育则是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断建设,同时完善思维能力和情感培养,在教育中,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单方面的学校教育,而是基于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家庭的理念塑造,通过教育完善对于学生的行为约束和习惯养成,同时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积极公正的评价机制则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认知能力,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社团活动;行为认知;习惯养成
引言: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在学校教育中以引导和培养为主,在进行基础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活动内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行为引导和规范,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式,在学习娱乐中进行深层次的行为引导和思维情感培养,同时学校教育中丰富的社团活动对小学生的心理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
一、教师树立榜样
在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教师在教育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日常教学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行为习惯,教师在面对小学生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展开相应的引导和培养。小学生处在一个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外界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模仿性,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榜样可以结合小学生强烈的模仿行为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并且针对于此开展相应的教育。
二、学科活动渗透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的教育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心理和思想上的建设,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学科教育为主进行素质教育的渗透,将知识教育和理念培养相互统一,通过学科将素质教育践行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文明礼仪素养提升的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性的学习将文明礼仪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和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互动交流沟通之中,小学生对于抽象化的概念并没有直观化的概念,教师通过学科讲学具化到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行为意识,文明礼仪是抽象化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知识性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行为准则,并将行为习惯塑造通过讲学践行到日常生活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探究交流文明礼仪的在现实生活的体现,同时结合课本讲解,明确和深化知识文明礼仪素养的习惯培养。
三、兴趣导向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发展,以及多方面行为能力的进步,通过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兴趣活动内容丰富学生心理建设和创造和创新能力,并且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比如在故事阅读的社团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相应的阅读,同时在阅读结束之后,鼓励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分享,在交流中学生可以根据故事人物的个性加以总结,学习阅读人物良好的品质,并且将这种行为习惯贯彻到现实实践中来,在趣味性阅读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兴趣为导向,在爱好中对通过积极乐观的人物故事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行为引导和兴趣培养,在阅读活动中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鼓励,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学习,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践活动
社团活动不单单局限在课堂之上,也可以走出课堂,采取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培养自主独立的特性和集体团队的意识。小学生的心智依然处在完善的阶段中,同时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和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对于人际交往意识淡薄,在课外的社团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以及在团体活动的集体意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主独立是心里建设的第一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通过互相帮助,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近一步提升了小学生的自主独立和团队意识,在积极的环境中塑造出自信,自尊的养成,同时这样的活动形式也对小学生的行为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是独立自主还是团队合作都能建立正确的行为理念。
五、学校+家庭
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家庭教育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理念塑造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两者可以展开积极的亲子活动,家庭教育深化理念塑造,学校教育引导规范行为习惯,两者相互辅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联合家长开展相应的活动,一方面促进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行为塑造,另一方面改善家庭关系,积极乐观的亲子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深化学生的行为理念习惯塑造,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达到了家庭,学校的共同参与,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建立起积极的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情感表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融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深化和改善。
六、强化行为习惯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成为不断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表现方式,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多方面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同时在社团活动中,通过探究交流,实践运用,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进行社团活动中,教师对此建立公正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行为成果作出认同和评价,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渴望得到大人的认同,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心理特性,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相应的强化,对于不好的习惯及时矫正,在社团活动中通过认同评价机制,让学生对于行为习惯产生明确的规范和认同。社团活动更多的是对小学生产生多方面积极的影响,通过活动形式或内容,帮助学生完善情感价值培养。
七、结束语
学校教育中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直观积极的影响,通过教师引导,自我认同,他人评价的模式,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行为规范培养,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思想情感和行为理念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张巽璐子.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心理素质的关系[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18(1).
[2]于棋. 探究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箱庭个案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1):50-51.
[3]周冲. 中小学社团活动及体育、美育问题探讨——中日比较教育视角[J]. 教育参考, 000(2):P.28-34.
[4]杨姝. 小学古筝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地区为例[J]. 四川戏剧,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