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对比分析《红字》与《圣经》两部作品,找出两部作品的契合点,肯定在《红字》中存在有圣经文学元素。
关键词:霍桑 《红字》 圣经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女主人公海丝特的崇高道德,也有感于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然而,换种眼光,细查文本,这部作品中实际包含着众多的圣经元素。
一、U型叙事结构
在《士师记》中,从以笏死后以色列人行恶事致使以色列人被欺压二十年到他们悔悟通过解救上升到差不多上一次开始下降的高度这样一种叙事中,诺思罗普·弗莱从中将之总结为U型叙事结构。
即:“背叛之后落入灾难与奴役,随之是悔悟,然后通过解救上升到差不多上一次开始下降的高度”。
审视《红字》这部作品,不难发现,作品中也存在着这样的U型叙事结构:
作品开篇即写海斯特的审判,正是因为这次审判,男女主人公双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坠落。
狱中的海斯特与自己的丈夫达成协议,答应隐匿他的身份。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协议,齐灵渥斯与牧师同住一个屋檐,为日后精神上折磨牧师创造了可能。而牧师因为害怕自己丧失现有的地位和即将飞黄腾达的时机选择藏匿罪恶,宁肯在黑夜无人的时候用鞭子抽打自己的肉体。因此,两位主人公进行了再一次的下坠。而当他们在森林中商议远走他乡时,二人的坠落达到了 U型结构的底部
自此,他们在每一次下坠中,都实现了自己的回升。公开审判后的海斯特被整个社会无情的抛弃了,她与社会的连接点紧紧维系在自己的针线活中:“她的针线活出现在总督的皱领上、军人的绶带上、牧师的领结上, 装饰在婴儿的小帽上……”
紧接着,她无私的为贫苦人提供帮助,她以自己金子般的心回报这个无情的社会。“由于海斯特·白兰毫无自私的目的, 她的生活既非为自己谋私利又非贪图个人的欢愉, 人们就把她视为饱经忧患的人, 带着他们的所有哀伤和困惑, 来寻求她的忠告”
因此,海斯特用自己的行动换回了社会的认可,她的人生轨迹逐渐上升,最终完成了回归社会的愿望,回到了U型结构的一个顶端。
而对于牧师而言,白日的他事业蒸蒸日上,夜晚却饱受折磨。他的强烈的痛苦引发了读者的怜悯,而正是这样,本来虚伪的牧师在大家心中又有了形象的回升。而齐灵渥斯与他的同居更是加深了他的痛苦:被窥视的牧师饱受折磨。而这样的折磨让我们更生怜悯而对他原谅,他实现了再次的回升。
在作完新英格兰节日上发自肺腑的布道后, 牧师最终诚实地面对仰慕他的市民,死在海斯特的怀抱里。此刻,作者真正唤醒了读者深藏着的怜悯之心, 完成了对可怜牧师的提升,让他回升到了U型结构的顶端。
至此,作品呈现出一个完整的U型叙事结构。
二、意象间的对应
在《红字》中,很多意象的选择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比如:身着黑色披风的神职人员、猩红或鲜红的A字、狱前的野玫瑰、总督府的后花园到市民身上的朴素衣着……可以说,正是这些丰富的意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造就了霍桑的伟大。
首先是花草树木的描写:同《圣经》一样,《红字》对于花草树木的描写是很少的,给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监狱门前的野玫瑰和都督府的后花园,以及远离人群的森林。而在这其中,作者着墨最多的即是对于森林的描写——流动不息的溪水, 无人践踏的树木……这样的描写让我们自然的联想到上帝给人类创造的有树有河的伊甸园。
在伊甸园中,只要不偷吃智慧树的果子,亚当和夏娃便可自由的生活;而也正是这一片森林,让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袒露心扉。而就是这两片质朴的森林,在上帝的眼中,前者是无罪的乐土,而后者却是因犯罪而被摒弃的荒野。
虽然如此,也正是在这样的森林环境中,亚当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让人类获取智慧,获得觉醒、走向文明。而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在触犯戒律的同时也因智慧从无知变觉醒,灵魂得到了唤醒。
其次,则是对于美貌女子的描写:在《以西结书》中,早期的耶路撒冷被描述为一个弃婴后成长为一位美貌的女子,可这位女子却淫乱无比最终背弃耶和华。惹怒耶和华的耶路撒冷终受惩罚“我就要将你一切相欢相爱的, 和你一切所恨的, 都聚集来, 从四周攻击你……我因愤怒忌恨, 使流血和罪归到你的身上。我又要将你交在他们手中, 他们必拆毁你的圆顶花楼, 毁坏你的高台, 剥去你的衣服, 夺取你的华美宝器, 留下你赤身露体……”
而霍桑笔下的海斯特,何尝不是一位美貌的女子呢?即使是站在耻辱台上,人们仍惊讶于她的华美魅力,可她却犯下了罪过,引诱了上帝的使者牧师,正因她的过错,上帝终降下惩罚,将她所爱的丁梅斯代尔与珠儿, 和她所恨的齐灵渥斯, 都聚集来, 从四周攻击她, 使辱骂和罪名都归到她身上, 站在众目睽睽之下, 倍受羞辱。
紧接着,便是那个红色A字的意象了。在《但以理书》的第17、18章中, 约翰看到一个身着华贵服饰的女人骑在猩红色的怪兽上, 这怪兽身上的猩红隐射着罪恶。
而海斯特身上猩红的A字最初也与这里的猩红同属一个意象。猩红的A,背后隐含的是曾经的罪恶。
不仅如此,她胸前的A字还让我们联想到杀死自己兄弟的该隐头上的烙印, 这烙印与A字一样最后均成了两人的通行证。
三、结语
认真探析,才发现《红字》中竟隐藏乾坤。不管是文章的结构还是意象与善恶观念,都展示出与《圣经》的密切切合。
而这一切与霍桑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在《圣经》的道德教诲功能与文学特质有效结合中寻找最佳契合点,并以此来影射他的宗教信仰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唐春华.霍桑《红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5):26-29
[2]陈俊安. 启示,在探寻之后——浅谈霍桑《红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 [J].商业文化,2008(7):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