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程”的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   作者:于合乐 倪琳琳
[导读] 活动是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坚持把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人,关注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基于儿童探索德育活动课程的过程性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活动是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坚持把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人,关注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基于儿童探索德育活动课程的过程性研究。
  关键词:德育活动课程 实践性 体验性
  活动是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新修订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更加注重在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坚持把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人,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通过民主的、体验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在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品格。自2017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倡导率性德育基本理论,并围绕“有过程、有尊重、有道理”三个核心词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目的
  依托吉林省“吉青·红领巾讲解员”主题教育活动,挖掘长春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课程资源,设计开发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课,在引导学生寻求探访、实践体验中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进而培养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爱家乡”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二、研究过程
  1.深入学习,反思德育活动课程的突出问题。


深度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照实际工作,进一步反思学生教育目标一刀切问题;教师包办束缚太多、缺乏民主的问题;漠视学生权利、需求问题;教育活动成人化、行政化、运动化问题;学生生活不快乐等问题,研判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是否做到了从学生的成长过程出发,是否做到了让学生普遍参与,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自主精神、合作态度、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的培养。
  2.大胆实践,挖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生长点。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学生成长在活动中;雷夫56号教室里传奇,也在告诉我们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深挖学生在每一处细节的生长点,争取每一分钟的活动设计都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普遍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对于自己完成活动的重要性,是我们深入挖掘活动过程的出发点。(1)关于活动场所。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教授多次提到:“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未来属于孩子,到长春城乡规划展览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教育孩子从小爱家乡,增强‘我是家乡小主人’的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场馆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产生为家乡而感到自豪与骄傲的积极情感。(2)关于活动设计。通过活动前的随机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知道家乡美,但美在哪里,除了自然景观还有哪些文化值得称颂?学生说不清楚!学生明白要爱家乡,但如何爱,更是不会!因此结合学情,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能力水平、个性差异制定多层次活动目标成为重中之重。(3)关于活动形式。体验是教育过程尤其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通过情感体验走向践行,情感体验是德育的催化剂。(4)关于活动内容。边指导实践,边总结方法,以学生的兴趣和活动愿望为主,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三、研究成果
  1.适合小学各年段场馆学习模式的探索(以小学中、高年段为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及心理发展水平,运用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完成场馆的体验活动。小学中年级学生(8-10岁)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已经能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用在展览馆中的亲身经历,包括实地走访、担当小讲解员等,认知理解知识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场馆学习与学校课堂学习的不同,充分利用场馆的资源,注重场馆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启发、思考、感受。
  小学高年级学生(10-12岁),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开始用审视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注意力容易集中,逻辑思维渐渐加强。活动中,我们把场馆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拓展学习、自主教育能力培养上。场馆内以小组自学为主,采用教师辅导,学生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反馈、汇报学习成果。
  2.基于“有过程”德育活动课程的思考。(1)利用展览馆直观教育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留住儿童的脚步,让其主动地走进博物馆,从兴趣出发因势利导,设计安排适合他们的培训计划,开发细致多元的评价机制,帮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把短期行为转化为长期行为,培育小讲解员这项活动具有与时俱进的积极作用。(2)在进行教育实践时,虽然强调要对不同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各种个性差异具有包容之心,但也不能凡事以教育对象的个性意志为中心,既要尊重个性,也要防止走向个人主义。(3)学生从最初被讲解内容中的生僻字词吓得打退堂鼓,到后来能够自己创编简单的讲解词;从一个只为完成任务的小讲解员,逐步蜕变成愿意做一名不计报酬、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从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接触社会,到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既是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收获,是学生终身性的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