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新探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   作者:林植旻
[导读] 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在于构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即如“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
福建省平潭城关中学 350400 
  摘 要:语文即生活。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课标的要求,更是教学的使然。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把握教学契机,注入生活气息,利用多种方式强化生活感知,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丰富生活体验,读写结合教学,渗透生活理念,力图为生活化教学打开一扇启迪的窗口。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策略方法
  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在于构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即如“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之谓。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之作为手段,唤醒与激发出语文知识的源头灵性,就可以很好地破解教学中的某些困境,如学生兴趣低下和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并重新构筑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价值。
  对此,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理论根据出发,对其策略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1.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
  教育之于生活和生产劳动,查中外教育史,或是依附于生活和生产劳动,或是独立存在于生活与生产劳动之外,均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存在形式。这在教育大家的论述中,也有某种程度的表达,如斯宾塞就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到了叶圣陶那里,则反杜威观点而用之,认为“生活即教育”。观点虽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的生活。这一点放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并借鉴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这样表达: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本立足点和教学背景,将教学内容置于其上,并在二者间进行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系统的教学。
  (2)特点。
  生活化教学中,“生活”一词的含义,不是指日常琐事,而是指与人类社会发展或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规律性的生活,或被教师改造了的、适应教学需求的生活,这就决定了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一是生活性。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都要立足于现实生活。
  二是发展性。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与现实生活本身,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教学活动也要与之适应,内容、观念、方式、方法等要及时更新。
  三是体验性。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学生认知世界、感悟生活、陶冶情感的基本方式与过程。
  四是开放性。生活本身的开放性与学生个体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教师教学必要持开放性态度,并使之停留在有效状态。
  2.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课标要求与理论根据。
  (1)课标要求。
  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有其提出背景。这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第四项中明确所指,“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这至少可以理解为:
  一方面,基于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产生的社会需求,而产生了语文教育。
  另一方面,语文教育的进行,是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的适应和满足。
  无论哪一方面,都可以发现,“学生”与“生活”间的联系是多么紧密;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就必要在二者间构筑起相关的教学活动系统,并在事实上成为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必需。换言之,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是因为学生发展与变化着的生活的需求而产生;不断变化着的生活,又为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丰厚土壤;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满足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
  (2)理论根据。
  ①“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正如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所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②“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这是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活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地通过自身各种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过程,“经验是世界的基础”“一切学习来自经验”。
  ③“蓝天下的学校”,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应当把他(他,指学生)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都利用来让他吸收精神文明财富”。教师要使学生获得广阔的知识,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然属性,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到活的语言和思维的源头”去“旅行”,使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基本策略。
  (1)用好生活资源。
  语文课标所列举的课程资源,共计有九大类27种,并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既然如此,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就可以充分发动学生努力在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间构筑起沟通的桥梁,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并再现典型生活场景,以生活即课程的理念引领教学活动开展。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时,由于“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单元导学中如此说明,所以,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这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极有助益。
  (2)借助德育引领。
  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课标语)。这一点,体现在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借助德育过程来触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生活认知。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就可以以“感动”为触发点,通过“讲故事—诉真情—谈感悟—做记录”的方式,引导学生以“父爱”为主题进行表达,并进行随堂写作记录典型场景与事件、真情与感悟、期待与希望等。这样,才会真正达到课文预习导语中所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和单元导学说明中所要求的“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3)活用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由于它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它就必然会注重学习方式的综合、自主、开放、实践、探究、创造、灵活等特点。将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活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就必然会将典型化的生活场景迁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以作学习的背景和载体。这对于强化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工具性特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如进行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第一部分“交友之道”活动时,合理融入同属该册教材的《〈论语〉十二章》之第一、第二、第九章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友之道”并内化成个人认知,就极有帮助。
  2.具体方法。
  (1)把握教学契机,注入生活气息。
  一方面,叶圣陶曾说“教学生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就可以理解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一方面,无一不是生活的必需。
  另一方面,在正确的时间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做正确的事,就会取到期望的成果。因而,抓住契机,适时、适度为教学内容注入生活的气息,就会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益添彩。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正值秋日,或金风送爽、或秋雨绵绵,就可以组织学生实景感受,模仿课文体例进行随堂写作,这会使学生写作真正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2)利用多种方式,强化生活感知。
  教材中的某些教学内容,由于时空关系,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单靠教师讲解很难内化成学生的个体认知。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考虑采用多种辅助资源进行情境化教学。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一文时,结合教材插图“人民解放军胜利登上长江南岸”和配附地图,再播放相关影像资料,如电影《风雨下钟山》《铁流1949》等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节和画面,就会带给学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即视感,这对于学生感知文本、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大有好处。
  (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丰富生活体验。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来自于生活,更是为生活服务的。由此,语文的历史使命才会凸显,语文的内容才会变得富有生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更要帮助学生开辟好语文学习的新天地,以弥补课内学习之不足。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一文,作为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补充认知,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暗自观察,以此来感受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如此操作,既有助学生深化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理解,也有助学生浓厚对母爱的感受。
  (4)读写结合教学,渗透生活理念。
  尽管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但“文以载道”,“道”必然存在于不断发展着的、规律化的社会生活之中。所以,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如思考、感悟、疑问等,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记录、梳理、表达,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为生活所必需的形式;同时,也有助学生在表达中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等,而这正是语文学习服务于个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课标的要求,有理论的依据,且为生活所必需。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就一定要加强研究,保证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会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何朝衡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9,(5)。
  [3]徐明珍 语文生活化教学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4]方小凤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两大误区——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4,(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