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1月   作者:李凤辉
[导读] 一到六年级数学教学至七到九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有严重的变化,学生的身体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要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水平,思考这一过度阶段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李凤辉 黑龙江省前锋农场学校 156502
        摘要  一到六年级数学教学至七到九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有严重的变化,学生的身体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要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水平,思考这一过度阶段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数学  教学衔接  有效措施
  在小学数学学习挺好的学生,到了中学以后,数学成绩明显下降,甚至讨厌数学不想学习数学,虽然和中学科目的增多,环境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广与加深等等诸多因素对孩子造成不适有关,同时也和我们教师在中小学数学衔接方面的方法不够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就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这方面问题说一些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到中学一后,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着手,有效地改变教法,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联系。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把已有的旧知转化为新知。因此,在教授新课时,我们须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进行对比,区分新旧不同,最后掌握新知。
        2.激发兴趣。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被动性,但还是不够稳定和持久。基于这些特点,须要注意这几方面:(1)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以火一般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心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在课堂,我们一定要唤起学生以前的记忆,由浅入深,生动形象,达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我们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与众不同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要利用课内外教学的有利时机,对不同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有趣的数学活动,带动学生的身心,调节学生对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内容少,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可是到了中学内容就不那么简单了,需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尽快的融入到中学这几集体当中去。
          1.指导自学。预习就是自学的开始,小学教师一般并不那么重视,以至,到了中学很多学生不会预习,就是预习了也是将课本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教学。


  2.强化训练及时复习,在习题处理上,小学生在意的是最终的结果,不太理解中间的过程,进入初中后,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是还是不成熟,那么如何做好巩固练习呢?(1)今日事今日毕,必须要让学生养成当天的内容必须回家及时巩固。(2)一定要教会学生记数学笔记的习惯,像平常的易错题,平常考试的重点等及时做好记录,以便于期末的时候可以翻阅。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数学的代数部分的内容与小学内容紧密联系。代数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有理数,二整式的加减乘除,三方程。
  1.从 “减号”到“负号”的认知过渡与衔接。小学到初中,数的理解在数加减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因此,要注重两个方面:(1)要在算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2)要深化对符号的理解。对容易混淆的符号,容易错误的运算,特别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要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早掌握并熟练运用。
  2.从“数”到“式”的过渡与衔接。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字特别敏感,可是到了七年级字母表示数会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代数式的思维,会用式子表示数,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由具体到抽象,是另一种思维的过渡。如何使学生适应呢?在课堂中,首先,要把基础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表达数量关系的方法掌握,其次,还要探究与思考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点本身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好知识间的连接。
  3.算术和方程的过渡与衔接。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方程,但是方程的解题方法与算术的解题方法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习惯逆向求题,对于这种顺向求题的思路还是不是很理解,主要找不到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方程常感到不习惯,为了能更好的解决这样问题,在课堂教学时,须要做到:(1)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2)着重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并主动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方程的优越性,最终让学生渐渐从算术思想中转变出来。
        在小学到初中的数学学习的衔接中,我们老师要在教法、学法以及教学内容多方面进行衔接和引导。在当代的教育教学新形势下以及课改的要求下,我们教师要深入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特别是在知识的传授、知识的呈现方式、知识的运用、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理解学生去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是我们当代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