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改善作用评价

发表时间:2020/1/10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5期   作者:田杰 黄苑玲(通讯作者)
[导读] 评价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改善作用。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将机械通气患者71例分成两组,对常规组35例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干预,对观察组36例患者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对比两组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干预后的肌力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自理能力评分及康复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较好,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病死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机械通气;ICU获得性肌无力;改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5-0145-02
        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发生会较大程度上导致呼吸机脱机时间延长、气管插管拔管失败、卧床后发生并发症等现象的出现,严重者甚至增加患者死亡风险[1]。为了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改善作用,我院进行了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后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71例分成两组,常规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在42至78岁之间,平均(59.63±3.47)岁,其中入住ICU的原因为脓毒症患者8例,肺损伤患者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10例,脑卒中患者5例,其他患者3例;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分布在43至79岁之间,平均(59.65±3.57)岁,其中入住ICU的原因为脓毒症患者10例,肺损伤患者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9例,脑卒中患者7例,其他患者3例。
        对两组机械通气后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无显著差异且可比性高。
        1.2 方法
        对常规组35例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干预,在患者出现ICU获得性肌无力后实施常规为卧床患者实施四肢及股关节的伸展、屈曲、内旋、外翻等动作的训练,每次半小时,3次/d。
        对观察组3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在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24小时内开展。开展运动锻炼前应清洁患者气道的痰液,注意对气管插管及各个管道进行固定,防止意外脱落现象的出现,在病床旁放一张能够移动的桌子,备用。针对意识不清醒或昏迷的患者:由ICU护士及康复治疗师为患者实施身体的被动运动,护理人员每天仔细对患者上肢的各个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膝关节等进行屈曲、伸展、外展及内收等运动,注意把握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2次/d;针对意识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床上接受被动的全身关节活动,每一个关节活动的时间为3分钟,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关节的运动、不对抗重力、阻力的关节运动,一个方面5至10次;为患者实施中频治疗仪的治疗,开启电源后输出旋钮在零位上,协助患者采用舒适的体位,放置好患者的肢体后用衬垫浸湿,不可将金属极板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缓慢的增加电流后根据患者适应度调整电流强度,治疗完成后缓慢的将电流归位,关闭电源后擦拭患者的肢体;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锻炼患者的肌肉,减轻患者疼痛,对疤痕进行软化,还能充分发挥消炎的效果。开展对抗重力的举臂运动,在上述运动锻炼的前提下开展人工悬臂操作,护理人员在患者家属的帮助下将患者从床上移至床边后协助患者坐在床沿边,引导患者借助病床旁桌子的力量双肘撑在桌子上,双手抱着胸,在肘下方为患者垫上软枕,双脚自然下垂,并为患者脚下垫上软枕,使得双脚不处于悬空状态,提高患者舒适程度。协助患者回到床边坐在床沿后进行抬腿的主动运动,2次/d,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耐受力等决定抬腿训练的时间,但注意不应超过2小时。待患者肌力在3级以上后将呼吸机脱离,为拔除人工气道的患者深吸气后对痰液进行清洁,利用借助器进行行走的锻炼。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干预后的肌力评分(MRC评估)、机械通气时间、自理能力评分(MBI评估)(ADL)及康复有效性等差异。康复有效性:患者训练后肌力恢复至正常水平,生活能够自理,不存在其他并发症现象,安全转入普通病房[2]。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有效性为74.29%(26/3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有效性为94.44%(34/36),χ2值=5.51,P=0.02;两组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干预后的肌力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自理能力评分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讨论
        临床报道显示,在ICU获得性肌无力发生早期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具有较为积极地作用,在针对ICU获得性肌无力中应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开展早期预防干预,但ICU中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多数存在意识障碍,加上ICU护理过程中对于这一防治及早期干预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出现,耽误患者的最佳康复时机[3]。
        因此,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针对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能较大程度上减少肌肉废用性及肌肉萎缩的现象,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利于患者预后。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还能增加肌肉主动运动的强度与次数,减少肌力下降、肌纤维收缩抑制现象的出现[4]。通过早期康复运动的训练能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长时间卧床的时间,促使患者肢体功能的运动、活动及恢复,减少卧床并发症现象的出现,提高ICU治疗效果,尽早促使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机械通气的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干预后的肌力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自理能力评分及康复有效性显著优于实施单纯护理干预的常规组机械通气的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说明针对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较为显著,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机械通气的ICU获得性肌无力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肌力、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裴倩倩,王旭东,李晶,等.多岗联合评估与早期序贯康复训练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270-274.
        [2]黄海燕,王小芳,罗健,等.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四级康复训练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6,31(15):1-5.
        [3]冯翀,折艳涛,韩慧慧.早期康复训练对于ICU获得性肌无力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8,33(4):317-319.
        [4]申艳娥,张建霞.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47-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