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冷冻保存尸体对法医病理学判断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9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   作者:乐永锐
[导读] 为了延缓尸体腐坏速度,通常采用冷冻保存来维持尸体的新鲜度。
 
 
乐永锐
(江苏省南京东南司法鉴定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为了延缓尸体腐坏速度,通常采用冷冻保存来维持尸体的新鲜度。此方法啊是目前使用最频繁的尸体保存手段。这类冰冻保存方法,会直接影响尸体的非特异性,从而阻挠法医病理学的判断。对此,本文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冷冻保存尸体对法医病理学判断具备的影响。
关键词;冷冻;尸体保存;法医病理学
引言
现如今,冷冻保存是存储尸体最佳的手段。国外对短时间尸体保存温度有严格要求,必须控制在2-6度。尽管冷冻保存可以延缓尸体腐坏速度,然而经利用CT扫描研究发现尸体冷藏保存,尸体肝脏、心脏依旧可以孕育腐坏气体。在平时的解剖中不难看出基于冷藏状态下的尸体保存会呈现低温腐坏现象,相较于冷藏而言冷冻保存尸体的效果要更好一些。由于冷冻或多或少会出现非特异性改变,例如颅骨骨折、身体溶血等,对此法医人员应特别注意[1]。
1.解剖分析
1.1冷冻产生的颅骨骨折
(1)骨折形态
对于骨折形态而言,尸体长期处于冷冻状态下会使骨折形态呈多样化,例如粉碎性骨折、环状骨折、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骨折有单发和多发之分,两处及两处以上骨折为多发,分布形态为对称性、非对称性两种。另外骨折部位会造成硬脑膜损坏,脑组织渗出。
(2)骨折机制
据资料和案例显示,成年人尸体被冷冻保存后会引发颅骨骨折,冷冻期间自身不会致使颅骨机械性发生转变,受冷冻影响酿成颅骨骨折的理由是因为成人颅腔容积稳定,颅腔内脑组织和腐坏液体组织受低温影响,当体积较大时损坏颅腔骨性结构。还有另一种说法,颅骨骨折的主要缘故并非低温,而是颅内产物体积和颅腔容积大小、机械应能力损坏了骨质,所以温度在标准范围下一样会骨折。
(3)生前骨折判断
死者生前造成的颅骨骨折,尤其是颅底骨折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鉴定时要特别注意造成颅骨骨折的原因是不是冻存。冷冻引发的骨折,骨质和脑组织是没有生活反应的,头皮、帽状腱膜这类头皮下软组织不会有出血、血肿等现象。对于骨碎片骨折来说,骨碎片通常倾向颅外,额骨眶面骨折会随着硬脑膜破裂和脑组织渗出而引发眼球膨出、眼睑上隆等情况。冷冻诱发的颅底骨折在死者没有死之前是不可能有眶周血斑、脑脊液溢出等特征的。需要关注的是,冷冻保存后是不是导致生前颅骨骨折持续延伸,还需要进一步鉴定[2]。
(4)骨折多发位置
据有关资料印证,冷冻保存诱发的颅骨骨性结构损坏是因为颅底骨质位置比较薄,骨缝裂开。颅前部位的颅底骨折相对聚集在鸡冠、筛板、额骨眶面,颅中部位的骨折相对聚集在蝶骨大翼、小翼位置。颅骨骨缝处的颅骨比较薄,颅内物质膨胀过快,使颅缝处裂开。

1.2冻存使脑疝样发生转变
当颅脑受损严重时会产生枕骨大孔疝和小脑天幕疝。研究表明,尸体在经过长时间的冷冻后脑组织容积不但扩大,在尸检过程中会察觉枕骨大孔、脑扁桃体陷入小脑天幕切迹,产生压迹,会误认为是死者生前所致。所以,冷冻尸体后察觉脑疝样发生变化,要关注是否是鉴别因素。死者死前产生的脑疝会有颅内血肿、脑水肿造成的颅内高压,脑组织存在淤血、水肿、大脑中线移位。冷冻发生脑疝样变化,没有任何生活反应,冷冻产生的脑疝样变化分布多为双侧性和对称性。
1.3血红蛋白对尸体血液颜色的影响
冷冻后的尸体身体中红细胞会大面积溶血,体内组织的血红蛋白被晕染,所以冷冻过后的尸体不能判断死者生前是否存在溶血情况,容易诱发溶血症状的有发热、烧死、甲基苯丙胺中毒等。针对短期死亡的冷冻尸体,当尸体解冻以后身体会呈现非腐败性四肢静脉网,因为氧合血红蛋白处于低温环境下很难进行分离,尸斑、尸体血液颜色呈鲜红色,要和一氧化碳中毒、氧化物中毒的鲜红尸斑进行区分。
2.死后生物化学鉴定的影响
死后生物化学泛指利用尸检体液生化指标,判断死者生前各项功能状态和病理生理的全过程,是法医病理学判断的协助方法,很多病理学专家都极为重视。现阶段,国外先进国家所鉴定的血液死后生化指标是心包液、轻微溶血的血清样本。首先,经过溶血后的高浓度血细胞内鉴定出有待测物质渗出,导致血浆分析物浓度直线上升,亦或者血细胞待测物浓度同血浆相比偏低,裂开后诱发稀释效应,分析物浓度持续下滑。其次,血红蛋白严重扰乱光密度。最后,部分血细胞严重扰乱化学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现如今,死后生物化学指标是法医病理学鉴定最常见的方法,比如肌酐血尿素氮、肌酸激酶、N末端-B型脑钠肽都会被溶血困扰。在鉴定苦味酸法时,将血红蛋白融入到强碱性苦味酸液体中,随即产生碱性血红素,盖住了反应生成物光密度的上升,出现干扰现象。在鉴定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时一般选择荧光免疫法,血细胞尽管未出现肌酸激酶,然而会受血红蛋白中抗原物质和肌酸激酶抗体产生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导致肌酸激酶数值直线上升,降低了数据的精准度[3]。所以,为了防止冷冻后的尸体被材料浸染,是死后生物化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其他
冷冻保存的尸体在被解冻以后尸僵所呈现的状态基本好转,但是针对解冻后的尸僵需要法医病理学的深入判断。对于平时的案例来讲,经常看到尸体皮肤呈现较小的伤口,比如表皮剥脱。经过冷冻保存之后,这些伤口越发清楚,研究证实,和尸体冷冻后引发的组织缩水、有形物质沉积密切相关。
 
 
结语
综上所述,冷冻保存尸体可以维持尸体的新鲜度,由于一些尸体不能马上完成尸检,所以通过冷冻来保存尸体,从而为法医尸检提供便利。然而颅骨骨折、组织血红蛋白浸染等情况对法医病理学鉴定带来严重困扰。冷冻之后产生的溶血,会直接影响死后生物化学发展。所以,法医病理学研究人员要全面斟酌尸体情况、挑选最佳的存储方式,加大尸体存储模式的创新力度,以降低尸体低温保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沈肖.尸体冰冻致颅骨骨折的案例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8(S1):80-81.
[2]黄勤,李杰.综合分析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7(7):149-151.
[3]张晓翀,赵怡岚.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30):177-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