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德育课堂更高效

发表时间:2020/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29期   作者:丁绍旭
[导读] 教师只有“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才能够真正“走近”学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北关小学 655000
  多年以来,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被人们认为是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理论说教,因而不被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每一节课完成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在课堂中学——到生活中用”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功能。使教师的一节“课”成为学生一生的“课”。
  一、从“生活”中来
  教师只有“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才能够真正“走近”学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课前,教师要做到:
  1.走“进”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生活的发展,源于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新课程所体现出的最大特点,也是有别于以往思品课单纯说教的地方。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
  如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有位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有心人,每天记录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为我做早饭”、“爸爸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洗衣服”等等,他们都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虽然这些在大人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
  2.走“近”学生
  教学《当冲突发生后》一课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当事人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去关注这样一个关键点:“当事人在发生这场意外冲突后马上跑进教室去了。”这一举动在一般人看来,就是逃跑、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事实上,当事人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他是想到教室里寻求帮助。

教师让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考虑,这样一来,学生对当事人的理解也发生了转变,这就是“当冲突发生后”处理问题的关键啊!冲突往往是由于没有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别人,从而产生了一点儿误会引起的。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者要善于以自己的感召力达到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的情感。”作为品德学科的教育者更是如此,从学生的生活中汲取出来的真实案例,才是最具感染力的德育素材。
  二、在课堂中学
  1.了解教材
  教学《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教材,初步了解课文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哪些事说明他们是好朋友?
  2.“活用教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知其然”,让学生在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感悟学习中明白“是什么?”。
  其次,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
  再次,让学生明白该怎么去做,即“怎么做?”。
  教学《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介绍朋友,让学生体会好朋友是相互帮助、谅解的。
  第二,通过学生参与游戏,让他们知道朋友在一块相处时如果只想自己,那么,即使在一块,相处得也不愉快。
  第三,教师把朋友间经常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编成辨析题,让学生明白帮助朋友时要讲究方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第四结交新朋友。
  第五播放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结束全文。
  通过有效整合,达到了预期教育目的。学生的差异性为教师开发、利用和探究学生资源带来挑战和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差异性当作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去探求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
  三、到“生活”中用
  教学四年级上册《逛商场》-课后,教师要求家长陪同子女去实际逛一次商场,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课本知识内容。再如在《身边的公共设施》教学后,我要求学生在放学途中,3-5人为一小组相伴而行查找我们身边的公共设施,了解其用途,我们可以怎样去爱护?学生真实地感受了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在情境中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态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在课堂中学,回到生活中用”的教学模式,前一个“生活”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后一个“生活”是指学生将要面对的现实生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也正是新课改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不断挖掘丰富生动的生活资源,让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又从生活回归到课本,让教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达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