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核心问题,引领深度学习

发表时间:2020/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29期   作者:陈月美
[导读] 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如果能从称呼变化的细微处来引领课堂,不仅能够紧扣教材,抓住语文要素。
浙江省诸暨市浣东街道双桥小学 311800
  核心问题,指的是有效的、深度的、能统领整堂课的问题,它注重孩子学习的空间度、思考的广度深度、表达的时间空间度,强调学习后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增强、感悟体会的深入。在课堂上设置、聚焦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把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深度学习的课堂特征。我们研读教材,试着从以下几处来设置有效、深度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一、称呼变化处设置核心问题
  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如果能从称呼变化的细微处来引领课堂,不仅能够紧扣教材,抓住语文要素,并且能培养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语言的细微之处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孩子们细心深度阅读的能力。在细心研读部编三上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一文后,我们发现文章对刺猬称呼发生了很多次的变化:1.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2.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3.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4.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5.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6.文章标题“带刺的朋友”这样不同的称呼课文中出现了四次,加上文章的标题一共出现了五次。抓住这个变化,我们这样设置有效、深度的问题:同样是这只刺猬,除了作者一开始不知道是刺猬这个原因外,为什么文章用“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不同的称呼来称呼刺猬,甚至标题称呼它是“带刺的朋友”?这些称呼能前后调换顺序吗?为什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投入到细细阅读中,做批注,思考,讨论,分享,完成阅读单……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引领课堂,并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深度广度。
  二、“矛盾反常”处设置核心问题
  在课堂上如何来培养孩子们深度学习的能力,我们试着从看似矛盾反常实质和谐统一的教学内容入手来质疑来“挑拨”,让孩子进入积极主动的深度学习。我们在上《穷人》一课时,就是抓住了“穷而温暖”这个矛盾对立的问题设置核心问题:1.穷人哪里穷?2.穷人除了给我们穷困、艰难、悲惨、凄凉这些冷色调的词外,你能从文中感受到哪些温暖的细节或者片段?3.泰戈尔为什么要写穷人“穷而温暖”?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一步一步指向最核心问题——泰戈尔为什么要写穷人“穷而温暖”。设置这样的问题后,学生除了关注小说人物描写,关注环境描写外,更会去关注研究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更会去关注小说情节安排的妙处。

课堂关注《穷人》矛盾对立的地方,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细读语言,不仅关注小说写什么,并且关注小说为什么这么写。在这个看似矛盾对立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触摸到了文字背后的温情,并且我们相信,我们定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人性美好的种子。
  三、反复出现处设置核心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意思,以便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往往把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反复使用。这种写作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反复”。反复在课文中出现较多,教学时,我们可以从反复处来设置有效问题,把孩子们从浅表阅读中“拉”出来,来研读文本,思考研究,进入深度学习。在《凡卡》一文中,我们还能发现一处反复: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2.“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3.“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小小的九岁凡卡,反复苦苦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反复想到了一个“死”字,可见莫斯科的学徒生活是多么的痛苦呀。如果老师课堂上能抓住这里的反复来设置问题,在引领孩子进入深度学习上定能事倍功半!
  四、逆向反向处设置核心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特点,通过逆向反向处设置深度、有效的问题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实现知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给予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扩大其思维空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杭州的小钱成功做了骨髓移植手术,靠的是海峡另一边的台湾,李博士在余震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从一青年中抽取骨髓……,研读以后,我从逆向反向处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台湾青年可以放弃捐献骨髓吗?文章为什么要写台湾青年不捐献骨髓的理由?这个反向问题设置立马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通过自己深入文本阅读思考,通过对文章细节、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在文本中找到很多台湾青年可以放弃捐献骨髓的理由:1.就在捐献骨髓的前一天,台湾发生了里氏7.3级的大地震。2.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3.青年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4.李博士也不得不停止工作。5.李博士努力了一次又一次,余震不断。……就是在这么多可以放弃不捐献的情况下,李博士也好,台湾青年也好,他们经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努力,终于从台湾青年的身躯里涓涓流出。这样更加能突出台湾青年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更加能突出杭州小钱姑娘的“大幸”,也更加突出大陆台湾的血浓于水的感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