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作者:杜前超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面临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题,“分层次教学”有利于促进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杜前超     四川省青川中学校   四川  青川  628100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面临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题,“分层次教学”有利于促进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环境  教学对象  教学环节
        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教育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一定要对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求知欲,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作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普通高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在初中时由于老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的不同,使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也参差不齐,同时每个学生又存在能力上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距很大。若在教学中我们只对少数优生进行教学,只顾及少数优等生的迅速发展,则必然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越来越差,最后会讨厌数学,甚至不学数学;反之,为了照顾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低要求、低标准地进行教学,则既不能真正转化他们,更不能让优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要实施全面贯彻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实施分层次教学在优、中、差等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逐步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地进步,同时也能让优生更好地发展。那么,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
        一、教学环境层次化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对象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三、教学环节层次化
        1.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信心。
        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分,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3.布置作业层次化
        课后习题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对B、C两层学生的作业要特别仔细些,有时进行面批。对A层学生可与他们探讨较深奥的问题,或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习题集。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课外辅导层次化
        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此外,对差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习上,还要注意情感投入,多一份关爱,多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使他们真正感到我“不笨”,我“能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学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分层次教学”,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学生开展一些不切实际的教学活动。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育理论,成为一名站在时代前列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10).
[2]吴玲.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J].新课程・下旬,2015,(8):265.
[3] 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J].中学数学,1997(2).
[4] 冯德雄,章明富.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的层次性[J].数学通报,1999(3).
[5]杨仲银.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