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作者:阳小梅
[导读]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因心理问题出现了自杀、暴力倾向、漠视生命等新闻的出现更是令人痛心疾首。作为承担着心理疏导和品德感化的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为留守儿倾注更多的关注和爱,以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就城区初中留守儿的心理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总结了几点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提升措施。

阳小梅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桃花坪中学  湖南  邵阳  422200
【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因心理问题出现了自杀、暴力倾向、漠视生命等新闻的出现更是令人痛心疾首。作为承担着心理疏导和品德感化的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为留守儿倾注更多的关注和爱,以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就城区初中留守儿的心理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总结了几点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提升措施。
【关键词】城区;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235-01

         一、城区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抗挫折能力较弱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产生巨变的时期,也被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断奶期”。该阶段的学生,反抗性和依赖性并存、勇敢和怯懦并存。虽然其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是却离不开对父母亲人的依赖。然而,在缺乏爱的关注下,初中阶段的学生没有了爱的后盾和堡垒,反抗性更强,性格变得更加懦弱。在面临挫折和打击时,学生开始变得厌学、开始变得自暴自弃,其内心变得极为敏感而封闭。在生活中,城区学校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好,部分家庭中多是通过物质条件等方式弥补学生爱的缺失,学生开始攀比物质条件,喜欢用金钱或者物质来武装自己,以掩饰自己心理中存在的缺失。实际上,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极端化的方式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意志力不足、心理韧性不强。
         2.自制性不强
         城市初中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监管的状态下,由其祖父母辈监管学生,其落后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过度宠溺和纵容学生,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出现自制力不强,对事物的坚持性不足,逐步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学生的良好习惯也终难养成。在缺乏自制力的状况下,学生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
         3.缺乏心理调适能力
         贵州市留守儿童自杀案中,孤苦无依的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爱的浸润,在加之生活中的各种不便,最终选择了应用这种极端化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在我们为之扼腕叹息之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留守儿缺乏心理调适能力,当留守儿童在长期的消极情绪堆积并不会主动调节和发泄时,一旦出现了导火索,最终的结果必然会酿成悲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培养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应当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心理调适技巧以帮助其增强心理韧性。
         基于以上对城区初中留守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并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二、城区初中留守儿心理韧性提升措施
         1.意志训练,增强学生坚持性
         针对学生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发展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坚韧、果敢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坚持性和坚韧性。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借活动课等契机,对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如帮助学生认识张海迪、林肯、戏剧大师萧伯纳等人物的励志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中总是会伴随着一定的坎坷和挫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跨越了障碍、抵抗住了挫折之后,才会迎来更加辉煌的人生和美好的未来。通过这种励志教育,帮助学生从认识上提升其耐性和韧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如马拉松、接力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挑战极限,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让学生在坚持中逐渐磨练其忍耐性和意志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坚持性。在如上活动的开展中,积极的典范和抵抗挫折的例子,让学生变得更有耐心、更有毅力;丰富的活动更是让学生身体力行,学会真正从活动和实际生活中学会坚持,从而帮助城市留守儿在认知和行为中逐步抵抗外界打击和磨砺,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
         2.家校互动,提升学生自制力
         为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自制力,培养城市留守儿的良好习惯,在校期间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同时更需要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支持。既要通过常规管理手段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在学习中应当恪守的原则和纪律红线,更要给学生提供爱和关注,让其转化成为学生良好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动力。所以,对于城市留守儿童,教师要付诸关爱和呵护,要宽严并济,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教师更需要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与之交流孩子的近况、反馈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每一次进步,让其父母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促使其父母能够经常经常与孩子沟通,经常通过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们提升对习惯坚持的信心,同时提升学生的自制力。
         3.渗透技巧,培养调适能力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调节内心中的消极情绪,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技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等方式,排解内心中的不良情绪,从而放松身心,使内心处于愉悦健康的状态。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倾述的方式,与自己的朋友、老师、同学交流,将自己内心的消极情绪排解出来。通过这种多样技巧的渗透,学生学会调适自我,在当学生遭遇挫折后,学生自我排解调适,心理韧性增强。
         总结
         留守儿童是当前教育工作和社会中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心理脆弱、需要教师和家庭倾注更多的爱和呵护。对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开展意志训练、组织家校互动和渗透技巧等措施开展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心理认清,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迎接各种困难和挫折,以促进城市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华. 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
[2]袁源. 城市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矫正中的家校协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陆庭悦. 富裕型留守儿童社会自我发展问题及介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