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作者:张慧
[导读]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课程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每一个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
张慧     四川省宜宾县双谊镇花古初级中学校    四川   宜宾  644602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课程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每一个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以及历史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以史为镜,分析当前社会形势,能够通过历史思维去转变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开发教学内容,宣扬传统美德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本内容的挖掘。从当前初中历史课本内容中挖掘出更多的人文要素,这对于学生个人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历史课本中不仅有历史知识,还涉及许多文化、艺术、科技、哲学等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强大的人文价值,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观点,促进学生个人情操的陶冶以及修养水平的提高。当前历史课本中所蕴含的思想,与当代社会所宣扬的和谐、仁爱有密切关系。将其中的传统美德挖掘出来,以合理的方式展现在历史课堂中,促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历史的厚重,会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逐渐提高。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一走城市中的文明古迹,进入城市中的历史纪念馆。让学生通过城市历史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丰富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内涵。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战国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结合战国七雄给学生讲一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公元前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淤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可以利用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荆轲所具有的忠义、执着、不畏强暴、视死如归、敢于牺牲的精神。又如在讲解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知识时,除了要给学生讲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初期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建立起爱国意识。不同的历史教学内容,渗透着不同的传统美德。开发其中的人文信息,让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核心素养培养功能,有利于初中学生历史观的建立与个人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多项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形成,合作意识不足。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足,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合作教学法刺激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交流互动,能够让历史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能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目标的实现。在组织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学生分到综合实力均等,人数均等的小组。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的组内分工,科学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合作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历史学习上的难题,还解决了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巧,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获得他人的认可,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综合探究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综合探究内容,像“破解李约瑟难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通过小组成员个性化观念的发挥去解决历史学习难题。李约瑟博士是西方的汉学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

他提出中国古代在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呢?在组织学生合作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探究方向,像“什么是近代科学?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上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的史实有哪些?”围绕这样的主题与问题,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理解的近代科学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近代科学就是发生在近代这一段特殊时间段内的科学成果。有的学生会说,近代科学就是近代产生的科学定律。针对中国古代的经验技术发展成果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历史学习能力的不同,会提出不同的史实资料。
        三、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策略 
  历史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学会用公正的态度对其进行客观的评判,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同时,学习其成功的经验,有利于学生为以后的生活积累知识和技能。初中的历史学习处于起步时期,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个阶段学生的历史学习,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会主动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够站在公正的角度去评判历史问题,在吸取历史教训的时候,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用历史的思考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让学生的自身的修养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四、历史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都是知识灌输的方式,整堂课都是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致使历史课堂呆板、乏味,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敢兴趣。所以历史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吸收接纳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发学习教材上的历史知识,教师针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思考。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比较死板,会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要在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发面下功夫,可以选择情境设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历史的魅力。
        五、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涉及到一些历史改革的问题时,要引领学生对改革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是讲解和研究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看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真正的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要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上。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2015(10):3-7. 
  [2]高能.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7(11):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