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叶华清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作者:叶华清
[导读] 现阶段,信息技术早已在教育领域当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教师凭借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设置新颖课堂环境,对以往把教师当作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促使学生在课堂之上进行自主思考以及合作交流,对数学本质加以认识,并且对所学知识加以掌握。本文旨在对数学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究,以期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叶华清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黄学增纪念中学  广东  湛江  524300
摘要:现阶段,信息技术早已在教育领域当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教师凭借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设置新颖课堂环境,对以往把教师当作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促使学生在课堂之上进行自主思考以及合作交流,对数学本质加以认识,并且对所学知识加以掌握。本文旨在对数学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究,以期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271-01

         前言
         在以往教学之中,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很少和高中生进行互动,进而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沉闷,难以促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而信息技术属于新时代的产物,在课堂教学之中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能够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兴趣,促使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所以,数学教师对实际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究十分必要。
         一、数学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意义及作用
         (一)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期间,假设教师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能够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兴趣。由于数学属于一门抽象并且枯燥的学习,所以要求高中生具备一定抽象思维。然而,很多高中生都不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如果教师对知识加以讲解,高中生很难对知识加以理解[1-2]。假设教师能够在教学期间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问题加以理解,减轻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数学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
         (二)提升高中生学习效率
         数学课上,假设教师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可以帮助高中生对知识发现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解,促使其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帮助高中生对数学公式以及定理加以深入理解,促使其创新能力得以提高。这样一来有利于对高中生自主思考这一能力加以培养,帮助其对所学内容加以了解。此外,通过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还能给高中生营造一个多彩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其知识探索的欲望,进而促使其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数学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数形结合,对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
         高中数学拥有较强抽象性,高中生通常难以对抽象知识形成一个直观概念,长此以往这些知识就变成高中生学习期间的难点。


但在课堂教学当中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可以把抽象知识生动直观的呈现在高中生眼前,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推演以及理解,帮助其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例如,进行三角函数 图像变换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对几何画板加以运用,借助变量控制方法,对比周期变换、振幅变换以及相位变换引起的图像变化,进而加深高中生对于三角函数的理解。再如,进行立体几何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引入动画,通过明暗阴影与鲜明色彩变化来向高中生演示用一个平面去截例题图形的过程,以此来培养高中生直观感受这一能力,提升其空间现象的能力。通过数形结合,能够把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进而促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3]。
         (二)营造问题情境,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数学乃是集创造性、精准性、逻辑性与严密性于一体的一门学科。针对高中生而言,所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深度,而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期间同样会遇到一些难点。但凭借多媒体这项技术,数学教师可把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形象化以及简单化,通过情境创设来帮助高中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感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进行理解。例如,进行“立体几何”教学期间,可准备一些几何模型、演示动画以及图片,先向高中生展示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几何图形,以此来让高中生通过这些实物来对空间几何进行初步认识,之后在将准备好的几何模型以及动画在高中生面前进行展示,促使其对几何图形具体构成原理以及方式加以理解。数学教师通过创设适当情境来辅助教学,并且对多媒体加以合理运用,可以把单纯文字进行形象化以及直观化,帮助学生突破几何图像与空间概念这个学习难点。
         (三)进行课堂试验,对数学规律进行探寻
         如今,信息技术给实验教学普遍运用提供了可能,把几何画板当作突破口,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规律加以探寻。对数学知识加以学习期间,高中生需要具备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形象思维,通过数学实验对一些规律进行自主发现,进而将上述思维方式进行统一。比如,进行“正弦定理”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可通过几何画板进行三角形演示,让高中生随意对三角形的任意端点进行拖动,然后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不管三角形形状、位置以及大小如何变化,正弦定理针对任一三角形都成立。通过此种教学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其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结论
         综上可知,信息技术乃是社会不断发展期间的一个全新产物,其如今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之中。而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能够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兴趣,提升高中生学习效率。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对信息技术加以重视,在课堂之上积极对信息技术加以运用,进行数形结合,对抽象知识进行形象化,营造问题情境,对重难点进行突破,进行课堂试验,对数学规律进行探寻,进而促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莉.信息技术与高三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和思考[J].名师在线,2019(24):89-90.
[2]郑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数学微课辅助教学[J].中学数学,2019(15):91-92.
[3]任继成.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