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内镜技术预测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现状及进展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程晓荷
[导读] 近年来,随着民众饮食的逐渐西化,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以消化道为代表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发病率逐渐增加,低年龄患者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
    程晓荷
  (北京市普仁医院;北京100010)
  【摘要】近年来,随着民众饮食的逐渐西化,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以消化道为代表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发病率逐渐增加,低年龄患者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胃癌早期多无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发展至晚期,采取有效的检查措施有助于在胃癌发病早期明确诊断。胃镜能够在直观角度下了解胃部情况,但内镜仅能清除早期胃癌病灶,而对转移淋巴结则无法切除。在利用内镜技术切除早期胃癌病灶前,需先行了解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常用内镜检查技术包括超声内镜、红外电子内镜等诸多方面。本文从内镜技术、早期胃癌病理诊断、内镜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提高早期胃癌诊断价值提供依据。
  【关键词】内镜技术;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现状;研究进展
  
  胃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间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变早期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特别是现代人生活不规律,三餐习惯不良,良性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较高,很容易被其他病掩盖或被忽略。很多胃癌患者在体检过程中,或接受其他检查时被顺带查出。若胃癌因出现临床表现而被查出时,病情多已进展至中晚期,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在临床上,能够治疗胃癌的方案较多,比如手术、放疗、化疗、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且以手术为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但在术前需采取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位置、直径、浸润程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1-2],不仅如此,很多微创手术以内窥镜技术为基础,实现胃癌病灶的诊断与治疗联合开展。本文通过对内镜技术、早期胃癌病理诊断、内镜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方面等阐述,旨在探究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浸润深度预测方面的临床价值。
  1.内镜技术
  胃癌发病率较高,晚期胃癌转移风险、复发风险均较高,而且预后较差。采取综合治疗后,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足10%,尽早开展诊断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内镜技术是胃癌患者早发现早治疗的有效工具。早在1806年,德国医生研发了硬性内镜,一个半世纪后,英国人推出了纤维内镜,这是现代消化内镜诞生的标志。1983年,一家美国公司率先提出电子内镜,并在短时间内将其使用于临床上。本世纪以来,消化内镜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以内镜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微创医学也获得相应的发展,比如电子染色内镜、荧光内镜、超声内镜、细胞内镜、白光内镜、放大内镜[3-4]等一系列先进内镜诊断技术。诸多先进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助于提升胃癌及正常胃部组织表面检查图像的质量,且可提升胃粘膜等组织深处组织结构的形态,尤其是在微观结构的显示方面,从而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并降低其死亡率。
  2.早期胃癌病理
  胃部疾病种类多,比如胃炎及胃溃疡等,男性患者多见,病程多较长,且可反复发作,而胃癌,是胃部恶性肿瘤中比较多见的类型,其中,胃癌患者数量在胃部恶性肿瘤患者总数95%以上,死亡率较高。随着越来越多先进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而且胃癌发病率存在地域性差异,胃癌死亡率近几年有所下降,但仍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胃癌患者中超过50%病灶位于胃部“L”区,其次为U区及M区。早期胃癌是指仅侵犯至粘膜下层的胃癌,或可伴发淋巴转移。若胃癌病灶<10mm、5mm则可称之为小胃癌、微小胃癌。依照不同胃癌形态类型,可将胃癌分成三个不同类型,即隆起型、表浅型及凹陷型,其中,表浅型可分为三个不同亚型,表浅隆起、平坦及凹陷型。若合并≥2种以上病理类型,则依照病灶面积决定命名先后顺序。需要注意的是,当胃粘膜由正常粘膜逐步发展至隆起型胃癌时,其粘膜厚度增长为原来的两倍,但当发展至表浅隆起亚型时,胃粘膜厚度则稍减,不足正常胃粘膜厚度的两倍。
  依照不同组织类型,可将胃癌分为上皮性肿瘤及类癌两种,或将其分为普通型、特殊型及类癌,共三种。其中,普通型胃癌类型如下:(1)乳头状癌;(2)管状腺癌;(3)低分化腺癌;(4)印戒细胞癌;(5)粘液细胞癌。特殊性胃癌类型如下:(1)腺鳞癌;(2)鳞状细胞癌;(3)未分化癌;(4)无法分类癌症。


  3.内镜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目前多采取超声内镜等内镜技术检查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据文献报道[5],以Krukenberg瘤为首发症状的早期胃癌1例女性患者,经窄光带成像放大胃镜检查后,发现胃癌病灶边界线、异常微血管,以及病灶处胃腺体消失,术后病理显示该肿瘤病灶仅局限于黏膜层,系印戒细胞癌。据文献报道[6],35例早期胃癌患者采取内镜或术前经由小探头超声内镜(EUS)开展胃癌检查,结果显示,超声内镜能够清晰反映病变浸润至粘膜层、粘膜下层及固有肌层患者各18例、15例及2层,且EUS诊断粘膜层、粘膜下层病变准确率分别为83.3%、73.3%,病变浸润深度总准确率达到74.3%,这表明,EUS在早期胃癌诊断浸润深度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据一项2009年-2017年早期胃癌患者271例的研究报道[7],经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发现279处病灶中30处长径不详,249处长径0.1-6.0cm,平均(2.01±1.20)cm,同时存在2个早期胃癌病灶者8例;发现黏膜正常者203处、黏膜发红者64处、黏膜苍白者12处,合并黏膜破损者54例,合并无粘膜破损者46例。这表明,白光内镜多能发现是否合并黏膜破损等情况,在胃癌的诊断方面能够提供一定数据。据文献报道[8],210例早期胃癌患者中,经白光内镜检查,发现胃窦发病率37.14%最高,且表面不规则病灶87.62%,边界清晰率91.90%,且分化癌及未分化癌内镜下呈白色、红白相间,且能够发现病灶边缘是否清晰。据一项包括2016年-2018年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62例的文献报道[9],NBI-ME检查灵敏度、诊断准确率高于放大白光内镜(P<0.05),但组间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联用NBI-ME诊断准确率相对于单用ME检查而言更高。在实际工作中,联用不同的胃镜技术筛查胃癌,可能获得相对于单一应用内镜技术更好的诊断准确率。
  据选取一项2010年-2016年的早期胃癌患者的文献报道[10],白光内镜在早期胃癌胃粘膜浸润深度方面能够获得良好的诊断价值,而影响早期胃癌胃粘膜浸润深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病灶是否合并溃疡、病灶边缘是否隆起等。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冯莉,贝颂华, 等.25万例症状性患者胃镜筛查早期胃癌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28(1):34-36.?
  [2]林言,郑祺,黄蓉, 等.内镜超声联合传统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预测及临床价值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12):895-900.
  [3]滕腊梅,章庆伟,张昕恬, 等.白光内镜与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肠型胃腺瘤与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2019,24(7):389-394.?
  [4]王于梅.蓝激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7):2569-2572.
  [5]石亮亮,窦晓坛,孙琦,等.以Krukenberg瘤为首发症状的早期胃癌一例[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9):639-640.
  [6]王炘,陈南云,詹志刚.小探头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9,31(3):173-174.
  [7]刘鑫,张静,王晔, 等.早期胃癌白光内镜下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1(2):302-306.
  [8]李彦,刘会永.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2):290-293.
  [9]刘剑锋.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3):295-297.
  [10]程畅,叶乐平,汪胡根, 等.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影响因素及DPS对浸润深度的预测价值[J].山东医药,2017,57(29):16-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